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被無告知底下停權Facebook帳號:Justinsense Ch(也品)

也品的Facebook帳號:Justinsense Ch(也品)於上週五12/24聖誕節前的時候被無告知底下停權了。

原因當然有千百種,寫過去詢問原因的信件像是丟到了會吃東西的井裡,沒有聲音。


心裡面憤怒是有的,悲傷是有的,更多的是絕望,它是我們的小孩,有理念,有感覺,甚至我們還因為理想,在Justinsense Ch(也品)中誠實的說話,因此交了不少朋友,很多朋友加我們Justinsense Ch(也品),是因為有理想,是誠實的對生活有感覺。


這些天我們一直在討論,關於這件事,為什麼停權對我們來說,影響這樣的大?


關於我個人的帳號,心裡面總是有障礙的,我的臉書上,有我的老師,朋友,也有過去瞭解我的人,若我做對Justinsense Ch(也品)這樣的動作,也許是不屑,或是覺得我是一個屁小孩,年齡小,說什麼話沒有什麼輕重,甚至覺得不需要與我對話。

當然對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傷害。

滿心的抱負,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做些什麼,不管是為了家鄉也好,或是為了理想也好,可是因為我被貼上了屁小孩,甚至驕傲,等等,我失去了說話、做事的機會。

而Justinsense Ch(也品),她有很多的理想,說了很多的話,為了喚起年輕人對家鄉的向心力,甚至組織了一個社團『光點「集集」,但就被粗暴無告知的停權了,這個動作的傷害對個人來說是很大的。

那也罷了,只是社團的管理人,也就沒了,接下來要怎麼繼續經營,都還不知道。

我跟明說好,那我們就重新開始吧,這樣我只要經營一個帳號就好,我也決定這樣做了,儘管內心有諸多擔心,但也就罷了,就做吧。


快要到新年了,也許可以使用新年新希望,
我希望也品(Just in sense)文藝工作坊的理念,可以順利的繼續,將藝術、文化甚至更多,與人們有關,生活上的各種體驗,跟大家分享。若是做了什麼讓人因此有了轉變的力量,那都得感謝於聰明又有智慧的夥伴,讓我在走這條路上可以繼續勇敢的下去。


也品(Just in sense)文藝工作坊  K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關於「對話」


                                                                                                                               文/張凱惠

上次去參加陶藝雙年展的時候,有一個日本人,用著充滿日本腔的英文說:「在土石流毀掉他的工作室之後,他就重新開始,重新去理解陶土、瞭解陶土,跟陶土『對話』,他發現,丟什麼樣的問題給土,陶土就會答覆他,不管什麼樣的問題,都會有答案。」

剛開始,並不是太瞭解,什麼是「對話」,做過那樣多創作媒體(繪畫、錄像,到現在的雕塑)以來,並不是太瞭解什麼叫「對話」,直到看到高行健的《論創作》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749,才發現那日本人說的以及與高行健說的「與文學/繪畫/陶土『對話』」,經過思考之後,才發現這中間的意含是為何。

當在創作的時候,潛心進入的時候,完全的進入的時候,是無法抽高看自己創作的作品的,主觀的,甚至覺得自己做出一絕無僅有的作品來,但在高行健《論創作》這本書說,他會暫時離開作品,去看;學畫之人,在習畫的時候,老師會教導畫到一個段落,退後去看作品,「看作品還『需要』什麼?」而在看「需要」的過程中,就是一種「對話」的過程。

個人以為,這也就是一種「對話」,有來有往,一丟一回,它不是字義上所說得那樣的說話對話,而是一種「回應」,作品會跟創作者說,而自己會有一種「感覺」,像是感覺到作品的「需要」;而高行健又說直到覺得整張畫似乎不需要經過修改了,滿意了,也就是作品完成的時候。

似乎不僅適用於繪畫,也適用於所有的創作。


與明討論,她說這是一種自己內在的回應,當越進入內在,與媒材對話,它會回應問題,回應疑惑,回應作品,就是一種內在的聲音,而也是高行健所從心出來創作的「心相」。


其實我從來沒有想要去瞭解,所用的媒材特色為何,局限性為何,更甚至從來沒有想要與之對話,就是一股衝動,一種恣意,甚至是瘋狂的浸淫其中,從未想要從中去得到一種「回應」;而「對話」其實也是老大所說的「辯證」吧。

而又為何,創作的藝術家需要一種極度的安靜、獨處,也是需要與自己去相處、與媒材去對話才能創作出一個好作品,種種意含都像是一個謎題般解開了。

K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式花磚--陶藝研討會(二)

阿拉伯人的伊斯蘭帝國,曾經在八世紀~十五世紀統治西班牙近八百年。

若非阿罕不拉宮中花磚洩漏了伊斯蘭帝國的軌跡,
孤陋寡聞的我,還不知自十六世紀中期~十九世紀強盛的西班牙殖民帝國,
也曾經被北非摩爾人殖民統治過。

花磚的圖騰,是阿拉伯人運用幾何圖形裁減、拼貼變化而來,
經過數學計算,以線型、扇形、圓形,甚至為變軌的運動模式,
發展出大面積的二次元動態圖案;
若圖騰經過變形、縮放或特定與固定的角度變化,經由連續拼貼的行進,
可以產生由平面到3D的視覺效果,
可以說是一種靜態的動畫。

由幾何圖形變化而成的花磚,即保存在西班牙的阿罕不拉宮中,
是世界文化遺產,摩爾人藝術表現的極致。

Victor Eraso和羅芬芬老師在第一天研討會後,
給了學員一個功課,讓我們回家試著設計花磚圖案,
在嘗試過程中,瞭解到在台灣舉目所見的花磚,單調與平乏的原因。

雖然美好的圖騰設計非垂手可得,
但兩天的實作,關於區隔不同釉藥的上釉技巧,更上一層樓。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式花磚--陶藝研討會(一)

我們不願意錯過來自歐洲陶藝家的經驗分享,
因此在上個月(11/13, 14, 和 11/20) 從集集長途跋涉去桃園陶博館三天,
為了滿足內心對於陶技與相關知識的渴望。

第一天上午由西班牙陶藝建築師Toni Cumella主講西班牙建築陶瓷,
可惜因譯者對於陶藝相關知識缺乏,詞不達意,讓聽者倍感空虛。
(譯者花了很多時間以西班牙語與講者溝通陶作上的觀念,
但在重要的創作技巧與觀念上,卻只用一兩句作結語翻譯出來。)

自己倒做了一番掙扎,譬如說講者說了一長串,
便極度伸長了耳朵,眼睛用力觀看投影片,自行尋找講者想表達的蛛絲馬跡。
因為接收到的資訊不夠完整,前後又不連貫(因翻譯之故),
因此也難有系統或深刻的心得。

不過從影片上,可以發覺陶瓷土因本身的特質,
使得陶藝建築師在造形、乾燥與燒成過程中,充滿了解決問題的挑戰。
此外,Toni Cumella也說明了修復公園古蹟改用高溫柚,
並且展示了高溫也可以燒出跟中低溫一樣鮮艷的色彩。

除了第一階段的翻譯問題外,
Victor Eraso和羅芬芬老師介紹阿爾罕布拉式花磚、瓷磚圖騰的數學計算方法,
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眼界大開,
後兩天的實做課程也開心得不得了,而且滿載而歸。

我們都很喜歡這兩位老師,
Victor Eraso雖然不會說中文,也不太願意講英文,
但他把所知道的技巧,透過書寫、實做示範、眼神、表情與翻譯與學員分享,
連基本的配釉觀念和比例都寫在黑板上。

個人覺得Victor是一位熱情、細心、貼心而又嚴謹的陶藝家,
有時候他看我們這麼安靜,就播放西班牙熱門的舞曲,
坐在旁邊的 k和學妹們,忍不住邊刻模,邊手足舞蹈,氣氛頓時high了起來。
有時候我們非常認真做作品時,Victor便拿巧克力(包裹威士忌/白蘭地的酒餡)來獎賞我們
羅芬芬老師負責翻譯,她與Victor一起耐心地看我們每個人的作品,
並且分析燒成可能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並逐一調整每個學員做作品的技巧。

第二天的實做,計畫中下課的時間是下午五點,聽說兩位老師陪學生到晚上七點。
第三天兩位老師要離去時,所有人都依依不捨。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定義「學習」。

                                                                       文/張凱惠

關於陶藝,心裡面有很多的想法,
並非為了追隨潮流市場而做,
而是為了一種理想。

心裡面對於陶藝永遠都沒有滿足的一天,
覺得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繼續進步,
比如,如何將「文化」融入陶藝的手法中,
或是將「地方歷史」如何加進陶土之中,
追求美感技術的經營之外,如何還可以加入其他更動人的元素?

那....市場呢?
當「市場」已經沒有給予「學習進步」的空間,
只需便宜的陶藝品,是否還是需要繼續「精益求精」?
(當然還是需要,這才是我們想要作陶藝的初衷之一啊)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與山水音樂共度生日!

昨天,過了一個開心的生日。
以往的生日是蛋糕,不過今年的生日是颱風天裡的好日子。

早上我們要去水里吃早餐。
沿著16號縣道,遠山一層層,雲海在山巒間盤旋,好一幅延綿的美景。
濁水溪沿著公路滔滔不絕,掀起黑泥一波波向前奔流,真的是「濁水」溪呀~

我喜歡水里的早晨,早市熱鬧的人潮,人們充滿了熱情和善意,
記得前兩年剛搬來集集,每次中午鐵皮彩繪後,我們總會開車來這家素食麵攤吃中飯,
k點了炒麵和豆腐湯,我則點了五樣蔬菜和一碗白飯,總共才110元,
食物不油膩,但是非常夠味與可口,這是很不簡單的事。

接著去日月潭,本來想要參加晚上7:30的國際音樂節,但k默默另有安排。
潭水因這兩天的颱風水位很高,秋高氣爽,涼風撲面而來,
遠山青翠,潭水悠悠,我們愛極了這裡,
水社碼頭旁的石道上,找了舒服的休閒藤椅,在這裡賞湖和吃便當。

拿著高雄電影節 ibone的電影票,我們在碼頭旁的Star bucks點了兩杯咖啡,
這是發想的好地方,每次遇到傷腦筋的事,來這裡稍微討論一下,都有好結果。
在這一天,我們開心地分享了豐印師要來和我們一起作陶的快樂,
也討論工作室了短、中、長期的可能發展。

下午快三點時,本來想從水社沿著湖濱,散步到朝霧碼頭,
中間有一段步道非常靠近湖面,水位較高時,水波會打到木棧道上,
趁今日高水位,我們想去那冒險。

然而水社舞台的預演節目已經開始,
乾冰、湖水、燈光,還有徐徐涼風,熱鬧的音樂與五彩奪目美麗的舞衣,
忍不住在階梯上駐足,最後甚至坐到最靠近舞台的地方;
這一切讓我們興奮著,目不轉睛地欣賞著,感覺上像是一個熱鬧生日宴會。
臨走前,我們去向水社碼頭的土地公上心香,內心充滿感謝與祝福。

回到集集綠色隧道的工作室,等待了兩天,今天溫度終於降到100度以下,
終於看到了嘔心瀝血的陶作,也看到了現實與想像的距離,
呵~還需要多加油!

晚上k安排了一場「越南傳統民俗樂器」的表演活動,南投縣文化局主辦。
皎潔的月光外圈多了一層暈開的乳白,今夜有一種神秘與浪漫的氛圍。
簡單舞台架在文化局旁的廣場上,音控另外設在舞台旁,也安排了引導交通的人員。

這場驚豔的演出,令人意外。
只有一男一女兩位音樂家的團,帶來竹樂器至少十項,以及優秀的口技。
竹子對台灣來說可能是竹雕、竹編,或運用在家具上,
但越南卻在音器的製作與發明上有更多的巧思與創意。

他們的表演讓人屢屢折服,或許越南人們對於竹子的喜愛,
可以從生活上對竹子的運用與依賴感覺出來,
竹子、山、水、鳥叫蟲鳴、聲音、樂聲.....生活,全部融合在一起,
這不就是文明嗎?不是就是生活藝術嗎?
祝福這個國家早日脫離貧窮,獲得真正的獨立~!

生日這一天很充實,是一個有清風、陽光、音樂和青山綠水的好日子,
許多的巧合讓我們感到幸福與感恩!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老師傅的鼓舞

如果說,「不知所云」是表達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的話,
那麼「不知所作」是最近的心情。

在創作時,有時候會想像用線條來表現燈飾的飛躍或跳動的感覺,
或者想加一些實與虛的變化,譬如說簍空、浮刻,與不加任何動作的胚面,
或許想得太複雜,土在軟的時候,彼此間的黏接,或在乾燥的過程中變形與分裂等...
讓原先的構想,並不容易達成。

結果是想的跟做出來的不太一樣,
因為土的侷限性,作品缺乏藝術的氣息,讓自己感覺到陶作的通俗,
做一做,越來越看到自己的有限。

前天、昨天豐印師來到我們的工作室,
他數十年前是蛇窯的控火師,拉坏超過六十年,是一位很慈祥的老者。
每次在綠色隧道上行走,都會跟著一隻白色的忠狗,豐印師已經好一陣子沒有來了。

前天,在門口跟K聊了一陣,說我們的擺設跟以前不太一樣,他表示非常喜愛,
昨天,他走了進來,東看看、西看看,再仔細端詳我們最近的作品,
從老師傅的表情,言詞中極欣賞我們的創作與釉色。

他說傳統的陶作太保守,中規中矩的作品已經不討喜,
我們的作品有新意,不太一樣,可以教學了...
連K泡的檸檬薄荷紅茶,豐印師都讚賞不已,
許多鼓勵的話,讓我又驚又喜又感動,因為我一直都覺得不夠好。

或許因為不夠專注,或許有些迷失了方向,
然而,經過老師傅的鼓勵,我和K都很開心,像是被注入了光和熱,
讓我們對陶,又充滿了期待與愛。

記得第一次見到豐印師,他看到我們很開心在做陶,就說:
「一但碰了土,就跟土一輩子都黏上了喔」~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與陶土相處的時候,

最近很多人經過我們的工作室,
來來去去的車子、來來去去的遊客,
我們的工作室裡頭非常的安靜,
兩個人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頭;
一邊播放著我們喜歡的超級星光大道的精選,
最近增加了新的流行歌曲。

一邊整理腦袋想做的那些,
一邊摸著土(好像比較熟悉了),
想著這些抽象的意念如何融入土中,
抽象的意念如何表達出具象的雕塑/陶塑,
漸漸了有點感覺....

K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烹飪。

最近都一直很忙,雖然也無法確認的說自己究竟在忙什麼,但是都一直沒有時間寫下自己想寫的內容。

今天決定今天不要做設計,就寫文章吧。


--
跟明生活之後,開始了我學習「生活」的功課,
生活不是只有「生活」,可能涵蓋了「吃飯、整理家裏、或是如何填飽肚子等等」,
這兩年、三年大概是我最認真過生活,以及面對自己的優缺點,瞭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了。

幾乎什麼事情都很認真的去過: 
想要種植小植物的時候,就得要想到底要怎麼樣,他們才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
思考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他們才可以長得開心,長得茁壯?
當我看到他們長得健康的時候,我們都感到非常的開心,感到美麗,以及可以感覺到他們小小生命成長的樣子。

想要撿綠色隧道的樹枝,
要怎麼挑選我們需要的健康、強壯的樹枝?
挑選之後怎麼佈置綠色隧道的的工作室?
要怎麼做這些樹枝才不容易被白蟻腐蝕?

想要稍微的裝扮工作室,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買一些DIY的工具來自己做,
或是想一些巧思來佈置,
比如說我們想要放一些特賣的小陶器的時候,
到底要放哪簡直讓我們傷透了腦筋,想要找著籃子裝,又不想隨便裝,又可以簡單分類價格區,種種衡量非常的困擾。
結果有次去IKIA的時候,發現他們特賣的白色塑膠籃,開開心心買了之後,
卻不知道要怎麼放這些塑膠籃才可以「站」起來,因為它是塌的,
後來發現可以用麻繩將它綁起來固定在木板牆上,既有變化感,又有一種簡樸的氣質,
我們非常的喜歡。
 
種種的用心生活,似乎都需要用心的「學習」以及耐心的「等待」,才會有美好的一切伴隨著我們。
 
當然,
在幾乎什麼都沒有的、競爭力稀少的集集,吃素的我們,
要怎麼做才可以繼續維持我們吃素的習慣,又可以維持著吃素「多變化」的興趣?
於是我開始學習做「素」菜, 

發現有人可以一起大口特口的吃著用心煮的菜,倘若可以更好吃,那就更棒了!
可以一起分享美好的事物,這是最讓人感到開心的事情了。

這樣的「烹飪的學習」,
是非常的細節,但卻又構成「好吃」不可缺少的一環,
比如面對屬性「寒冷」的食材,要怎麼做才可以去「寒」呢?
或是鹽巴該下在哪個時間點呢?
這就好像魚要怎麼「去腥」一樣的知識。
而當認真開始的去注意想要知道領域,它的每一個細節漸漸的就會跳出來,
我會認真的去記著當明說著,某某食物好好吃的時候,
就開始回想著當我做著這簡單的家常菜的細節,究竟是怎麼煮的?
而明的表情更是我煮菜繼續下去的動力之一,
是我的成就感。

素食的食物或許會給人簡單的印象,
只要川燙就可以吃了,那對吃素的老饕來吃是多麼痛苦阿?
當然我最後悔的是,在新竹讀書的時候,居然沒有注意哪邊有好吃素食的餐廳,這讓我們經過新竹的時候都不知道哪裡有好吃的素食,只好匆匆忙忙隨便吃就離開了,這對老饕來說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阿!



K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集集過去歷史文化的手繪繪本。(1895-1945)

http://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IDZ8sBM8YR8d1SQT27Z3aQ?feat=directlink

                                                                                                    文/張凱惠
這是2008年手繪關於自己身為集集人,
對於所生長的地方充滿感情,卻深陷於古今交會矛盾的心靈繪本,
從相簿中看到關於集集過去簡單的故事。

兩年前一心想要做關於集集的作品,
憑著的只是澎湃的熱情與一股衝勁,
並沒有像現在累積較多關於地方的資料和研究的知識,
或認識許多地方上的人。

這幾天回首整理檔案,自己卻被這簡單的繪本所吸引,
內容雖然不多,但仍可以感受到,
在日據時期(1895-1945)年間,集集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百年前被日本以帝國主義殖民的台灣,
幾乎所有美好的資源都被運送到日本,
如內山(註一)的樟腦、黃金般完美的香蕉,
或甚至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的年青的男人去打戰、年輕的孩子遠到日本修飛機....等等。

在殖民時期,台灣也差點失去自己特有的母語(台語)。
霧峰林獻堂先生以及中部地區的有志之士,偷偷興辦漢學,
讓台灣當地的語言(台語)可以繼續流傳下來。

集集這樣的小地方,
那時竟然也有黨派之分,文化、教育被拿來當作政治操控的手段。
日本人在集集舉辦日文的電影讀書會,
而台灣人也在集集舉辦台語的讀書會,
甚至中部地區的人也來支援漢學的教育。
雖然漢學略勝一籌,但後來當地台灣人所舉辦的活動都被禁止了。

現在的集集小鎮,
幾乎還是到處可以看到日本殖民時的影子,
包括建築、街道或是對於大自然環境的安排,
都仍然還能嗅出日本文化遺留的氛圍。




(註一)內山:為台灣中部難進入的山區,過去竹山、鹿谷、集集、水里、信義、仁愛等地區,簡稱內山,清朝時期又稱為「水沙連」。從清朝康熙接收台灣之後,這裡一直到乾隆時期才陸續有人進駐,移墾最高時期是道光年間。

K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近日日誌] 無法言喻的幸福。

傍晚時分,常有豆娘飛來,停在手上正做的作品,和我們靠得很近。
                                                                                              文/張凱惠
最近我們常常中午吃過午餐之後,再去工作室做陶藝,
因為綠色隧道沒有素食的餐廳
自從蒐集諸多樹枝,以及房東給我們土之後,
一到工作室,我就開始想整理園圃,將那些老木頭中間放上土,
打算種一些小植物。


原本房子前面有棵大樹,
但因為馬路拓寬的關係,
日劇時期(1895-1945)建立的三合院被迫拆除剩下一條龍,
房子前面可以遮蔭、乘涼的大樹也被砍了,
現今工作室門口中午過後顯得有點曬。


昨日將住處的小苗一株珠的轉到工作室栽種之後,
內心顯得有點忐忑,
擔心它們換了新的住處,不習慣新的環境就漸漸的枯萎了;
這陣子比較用心在照顧植物,
發現植物換一個環境(其實就跟人一樣)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環境,
而這段時間是最容易生病、枯萎的時候,
所以需要更用心去照顧。


整理這個花圃,心中有漸漸有種安靜的感覺,
就像在充滿綠色大樟樹下去撿拾樹枝、或是將樹枝佈置在門口的感覺一樣,
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安靜,這是過去的自己比較少有的心境,
而這樣的心情讓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可以處在穩定、持續做工作的狀態,
我想,這是我感覺到非常幸運的事情。


在「創作,是心靈的旅程」(Julia Cameron)這一本書中,
提及許多成功創作者都會有一種靜心的事,如游泳、競走、跑步、散步等等,
而今日明說,她觀察到我正在進入中,進入一種創作的狀態之中,
我在思索,是不是跟我長期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有關?


每每工作到向晚,
就會有好幾隻可愛的豆娘,
緩緩的飛入我們的工作室之中,漫步在作品上,樹枝上,
可以跟他們分享我們可愛的工作室,心底有說不出的溫馨,
要離開的時候還是要輕輕的將他們放到戶外中,
讓他們所有的一切還是回歸到大地中。


於是我們又踏著夜晚的、帶著月光的綠色隧道賦歸,
這裡沒有燈光的靠近集集的綠色隧道,有著大水溝,有著山色,
月色照耀之下,這裡的景物微微的發著光,
像是一幅優美的畫,既永恆,讓人說不出話來,
要是有機會來集集,一定要住一晚,看看它,
可以感受到靜逸、感受到人類的渺小,以及恆久的大地。




K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轉錄新聞」李安南投勘景 縣府全力爭取!!(天啊,李安要來了!)


集集鎮綠色隧道,沿線綠意盎然,導演李安開拍新片曾來此地勘景。
記者張家樂/攝影
導演李安開拍新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曾由行政院新聞局人員陪同到中興新村和集集綠色隧道勘景。南投縣長李朝卿昨天說,李安的電影,有很強的行銷力,縣府將盡全力爭取,協助李安到南投拍片,設法讓南投縣的景點,能在李安的新片中入鏡。
李朝卿說,李安拍攝這部新片,主要場景是在台中水湳機場,因李安先前曾到中興新村和集集綠色隧道勘景,應該會有幾場戲要在這裡取景,縣府將積極爭取,全力協助李安到南投縣拍片。
他說,李安是國際知名的「大咖」,先前拍過的幾部電影都很賣座,南投縣的景點若能在李安的電影裡入鏡,對行銷南投很有幫助。
李朝卿指示行政處和文化局和李安的團隊接頭,了解他們拍片的需求,提供有關南投縣的資訊。
據了解,中興新村前省府首長宿舍,紅瓦洋房的建築,矗立在綠野平疇裡,這種歐風的格調,就是李安前來勘景的重點。而行政院新聞局人員,也曾陪同李安到集集綠色隧道勘景。
南投縣政府訂定的「獎勵影視界拍片取景要點」,到南投縣拍片取景,縣府將給予經費補助,最高可補助二百萬元。今年初的安徽電視台來南投縣中興新村和太極美地,拍攝「幸福有情天」,就是根據這個辦法補助經費。
縣議員陳昭煜說,以李安目前的身價,二百萬元的補助,恐怕不太有誘因。最好是能安排更多的人力,和拍片所需的相關協助,可能會比較有吸引力。

http://www.udn.com/2010/9/7/NEWS/DOMESTIC/DOM4/5832954.shtml
【2010/09/07 聯合報】http://udn.com/ 

菲利普‧巴德的創造力--注漿成型(二)

Image starts from thinking,是Barde創作的泉源,令人印象深刻。
這句話也讓我領悟到,只學習外型、方法而沒有思考,就不夠徹底,
這樣的創作看起來會怪怪的,連作者與觀者都說不上來作品哪裡怪。

我相信Barde先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思考,他從作品存在與其環境的「平衡」出發。
首先Barde研究,一個物品如果厚薄不同,如何經由其它的元素或物件,重建它的平衡。
這樣的平衡概念,讓他不斷發想,從一個作品透過拉坏,怎麼作出厚薄不同的坏壁,因此他說,下手定位的位置特別重要,影響一個形體的平衡。
從一個簡單的概念,不斷思考、發展,他創造出更多或組合成更大的作品來。

時間的安排,是另一個重點。
時間是泥土乾燥的過程,同一個模子,在不同時間將水用針筒吸出,可以控制坏體的厚薄,創造不同造型。

並不是一個模子只能作一件作品,這應該是當天講座的精華。
這個方法很科學,有效率,就像樂高或是積木的組合,將不同模子或磚形石膏模,
創造大同小異的作品,
甚至利用報紙沾水附在模壁上,創造不同的乾溼度,來影響不同面向坏體的厚薄度。

最後,讓我最喜歡的部份是,Barde先生靈活的創造力,
他利用布承載泥漿形成自然的弧形,或說明注漿成型法中泥漿與其它媒介的關係,啟發了我許多的想像力。

菲利普‧巴德的創造力--注漿成型(一)

千里迢迢,我們從集集趕往桃園鶯歌桃博館,
心中還在忐忑,以為這幾天三個颱風齊來的威力會阻礙「注漿成型x創意造型」講座的舉行,
不過還好,當天風和日麗,一路開車直到桃園後,才下起毛毛雨來。

菲利普巴德(Philippe Barde) 給人第一眼的印象是,很乾淨、斯文的陶藝家,
開講前他的表情有些不悅,或者說有一種起床氣的情緒,心情看起來不太好。
我們還在猜,這般氣質,到底是哪一個國家的人?

不可能是美國人,因為美國人自然開放,應該來自歐洲,
沒有英國人的冷竣,沒有西班牙的奔放熱情、法國的浪漫或驕氣,更不可能來自德國...
有點像是北歐或是瑞士人,因為我們感覺得到他內在有溫暖的氛圍。

果然沒有猜錯,Barde先生來自瑞士,是日內瓦大學陶藝系主任,也在聯合國服務。
播放投影片後,他開始越講越開心。
http://n.yam.com/tlt/society/201009/20100902847368.html





ps. K每天都在問,寫了沒寫了沒,今天總算有所交待了~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台灣設計師週於華山。

                                                                                                      文/張凱惠

周三我們去參加陶博館的翻模技術,
聽說不能帶照相機,於是我們便沒有帶去。

但是想看實況的可以去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pid=956414&fbid=283499319990&id=181301064990&ref=nf#!/album.php?aid=32744&id=181301064990

來的人大多都是學習陶藝的前輩們,
畢竟我們時在是太嫩了,關於修習陶藝的年資:P
(上次來聽到朋友說手工藝研究所的工藝之家的審核是有門檻的,
 就是年資要七、八年吧?!)

關於翻模部分,Ann會補上後續就不墜言了。

於是我們在台北待了好幾天,
順道去看在以前是啤酒廠的華山藝術園區的「台灣設計師週」。

也看看朋友,也在華山擺攤,


---
看這個展覽心底有很多的感覺,
我雖然不常看設計,對於設計也只能算是門外漢,
但是我浸淫在「美感/美學」中也算是很久了,
可以分辨出什麼是「美」,
儘管個人對於自己的眼光不太在意,可是久了也發現這的眼光似乎不是普遍的。

看到很多小小的東西在華山這邊展,
大部分都是台灣的,也有少部分是來自瑞士、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設計師,
相對之下,似乎可以看到台灣的設計似乎少了什麼,
很多可愛的、小小的東西,卻不太實用,設計作品太放,讓含蓄的東方人無法輕易的帶出門,
而有些講求實用的,在設計型態上卻不是那樣在行。

轉觀其他國家的作品,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台灣設計作品的有限,
有些團隊(包含台灣在市場上行走的一些團隊也是)拿出來的東西卻讓人感到些無奈,
有些國外設計師一眼就可以清楚意識到這些設計作品的確是他們做的!
這中間的分野就是什麼呢? 不一樣的國家真的有這樣大的差異嗎?
而這樣的差異是怎麼產生的呢?
設計師的訓練? 還是設計界的文化?

作品的辨識度的確是很重要的,有些強調理念,有些強調自我風格,
對於台灣來說,設計師的養成是很需要加強的,
在台灣學習藝術多年的我,竟然在設計界也看到同樣模式的有限,
而Anna也附和著說,台灣的媒體界其實也是如此。
而這樣的局限性,讓很多外國人來到台灣,感到他們是非常棒的,
在我們這些同個領域的人們來說,他們的肢體動作的語言常常讓我感到非常的難受,
因為其實我們並不差呀,為什麼要看人在我們的地方這樣的目中無人呢?
到底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呢?

一個海島地方的局限竟然清清楚楚的影響當地各個領域的視野,
意識到這個部分,不能再裝作沒有看見了,要有更寬廣/打開視野的動作。

或許這只是個人的觀察,
但這也讓我更清晰的看到這些領域目前境況的存在,
也去思索著,究竟設計/藝術可以去怎麼做? 才抵達另外一個境地呢?


K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自修。

身為初學到後來幾乎自學陶藝的陶藝人,
總是會希望有所突破。

在faecbook上有各式各樣的陶藝人,
會上傳這些陶藝藝術家自己創作的過程,或是作品放在上面供人觀賞。

看著照片,
我時常在想著,
這些國外藝術家的作品跟自己的作品有什麼樣的不一樣呢?

釉色,造型,釉色與造型之間,火侯,作品予觀者/觀眾的感覺,
作品的空間感等等。

這些看起來都只是簡單易於分析的,
也都是我們需要計需去訓練的技術,
雖然訓練以及感覺得過程是我們無法去預估的,
也許需要花去更多的力氣、時間去訓練,
但是看著照片的我想著,
值不值得呢?

也許是值得的,
因為這樣完美的作品,
就算是不擁有,
被分享的人們都可以輕易的擁有感動。

這是我想要去努力的領域。
K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出新窯囉~

http://picasaweb.google.com/113038636346701833423/2010083102#

攝影者:Anna。

歡迎觀賞囉,也歡迎留下您的批評指教。謝謝。

意外的收穫-(二)

                                                                                                                                    文/張凱惠

本想跟「之一」一同寫的,但是似乎無法連貫,只好另闢一篇文囉。

--
前陣子,約莫兩個多禮拜前吧,
我們開始撿起了綠色隧道中的掉落的樹枝,
但是因為50 c.c的機車太小,我們也無法一下撿太多、或是撿太大,
所以我們只能趁著騎摩托車到綠色隧道的工作室的時候,順道撿一些放在工作室,
而這些木枝的直徑約莫兩公分左右,長度不等,有些兩三公尺,有些短短的,
但是大抵上挑選的樹枝都是好的,漂亮的。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樹枝只是擺放在門口,
後來有次撿了一個很長的樹枝,我就隨手直立的放在門口,
發現挺有感覺的,
但是也都還沒有想要真正的花時間在撿樹枝上,
因為樹枝的美感還不能說有出來。

直到某天,這裡下起大雨,雨過後我們騎機車去處在綠色隧道的工作室,
看到一堆樹枝掉落在綠色隧道的馬路上,我們就順手撿了一些,
就綠色隧道上的鄰居們,
看著兩個傻傻的女生,騎著50 c.c的機車,手上拿了一堆樹枝,來來往返著,
一個人負責騎,一個人拿。

常常撿樹枝的時候,我們在樹林中撿著,
沒有熱鬧,只有靜逸,被綠色的植物們包圍著,
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感動不斷的跑出來,
可以感覺到心臟在大自然中是確切的跳動著,
儘管車流有時多,有時少,但是我們掉入美麗的樹中,
常常拿到雙手已經無法負荷才要拿回工作室中。

有時候,在工作室腦袋中幾乎放空的時候,
我發呆著,某次,我看著樹枝堆發呆著,
就開始將那些樹枝們一一歸位,放在我覺得好看的地方,
沒有想到,它們開始了有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的工作室更多不一樣的元素了。
我開始將樹枝不管室內,還是外邊,我都放上一些適合的木材,反而更精采了 !


外邊的清楚樣貌。

現在仍舊在蒐集樹枝,
有些適合放在室內,有些擺放在外面,向是欄杆般,
房東說她的同事說,這裡變得好雅致,
明還說多了樹枝的陪襯,拍出來作品的照片更美了,
而我開始期待將這裡掉落的樹枝撿下來,撿回工作室的下一刻 !

而儘管路過的人那樣多,進來問路的人們似乎變多了,
希望這裡可以變得更吸引人,
當然我們也要更認真的創作才行! 加油,加油 !


K

意外的收穫-(一)

最近發現只要專心、用心的做一件事情,
就會有所收穫,在斤斤計較的心態是無法看到的豐滿的收穫。

以前或許會去care自己付出多少,就想要看到那一個結果,
但這樣的習慣是無法套用在這一個小地方,
資源太過的稀少的小地方,少到需要很多氣力才可以累積足夠的能量,
以前的人們需要用去很多的力氣才能生活下去,
在文化、教育是幾乎無法累積的,這對自小就生長在這的我來說,是感到相當可惜的。

而這也是自己一直都想要去做的,儘管這條路漫漫長~
--
做了兩款梅甕,一款為原甕,另外一款為方形甕,明設計甕的形狀。


鄰居來找我們作陶製梅甕,
進而開始接觸並開始觀察、學習作包裝,雖到是最後幾乎是無疾而終,
在現代消費主義來說,我們是作了「白工」,
但是其實我們開始去欣賞包裝,
也發現水里鄉農會、信義鄉農會出產的農產品的包裝設計是相當不賴的,
相當的有創意,包裝的相當新穎,會讓人很有衝動就想買了,
到這樣的地步就可以算是成功一半了!

其實這樣所謂「作白工」的過程,
讓我們接觸了包裝,
也看到的陶的無限潛力。

或許最後的無疾而終是卡在成本,
與鄰居的討論究竟要不要翻模大量製作?以及誰來大量翻模製作?
我們擔憂最後版權在誰那等,繁複的討論過程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
雖到最後這一個case還是沒有結果,但是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是讓人感到最快樂的!

但是最巧妙的是,我們不太會翻模,
但是陶博館開了翻模的研討會,巧不巧呢?

心裡面需要的,當跟著心走時,祂就會給自己需要的!


K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耐火棉燒了起來

電窯隔熱的耐火棉一個小角落燒起來了~
素燒那一晚,在家中的客廳還隱約聞到高溫窯燒的化學氣味,
但其實工作室在綠色隧道,住家在集集。

前天和K第一次為我們的旺旺電窯換耐火棉,
本來赤手挖掉被燒過的、裝上新的耐火棉,
發現耐火棉中有許多像木削般的金屬線,刺到手很痛。

耐火棉不是燃點很高嗎?
燃燒的地方剛好是幫朋友素燒兩件作品的上方,
素燒前作品表面是黑的,看起來好像是用木頭悶燒過。
素燒後,陶土的顏色變為橘紅色。

在換耐火棉時,發現上方隔熱的耐火棉內部是灰色的,
但是最外面一層比較新,所以是白色的。
所以自己推論,買二手時耐火棉最外層被換新,但裡面還是舊的。

耐火棉應該有一定的壽命,
長時間燒製陶器時,上千度的高溫把胚土中所有有機物與水分燃燒蒸發,
其實雜質都被吸附在耐火棉的內部,
到某種程度,內部的組成元素就被高溫碳化。

還好這一次只是素燒,燒到820度,
若是更長時間的釉燒,不知會發生甚麼更嚴重的狀況。
除舊佈新後,感到很安心,
對於窯燒的學問,有更進一步的收獲。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父親節前一天的觀光、文化、取經之遊。

上個週末父親節前一天,
一家人去了雲林虎尾,
先去了布袋戲博物館,裡頭有很多的布袋戲偶,母親的好朋友也來了,但有事我們就沒有先去他家。

父親絮叨著那個他那個時代有著的人物,
我仔細的看著, 發覺布袋戲偶都超級有創意,
大大的頭、大大的手,拼貼,將某物放在某人身上,充滿了風格,
這樣創新實驗的精神不僅創發了雲林布袋戲的的創意產業,更是多方產業結合,
比如拍攝布袋戲電影產業、布袋戲偶產業、布袋戲偶衣裝產業等
這樣充滿創新實驗的精神也該是我學習的精神


做陶也是充滿了實驗,關於造型、關於釉色、關於窯爐,
一個人用了二十年,花去了他/她的青春歲月,才可以可能有輝煌的結果。
走到後來更是多方領域結合,
可能會有畫家幫忙繪圖、或是公共藝術工廠合作製作公共藝術等。


而雲林縣政府對於文化的重視更是出乎我的想像,
豐富過去文件、擺設的布袋戲博物館以前日據時期的警政聽,
旁邊的「說故事館」也是日劇時期的建築,似乎好像是警察宿舍的樣子,走在裡頭被提醒要輕、要柔、要小心等等,
裡面辦了很多的活動,關於孩子、關於文化、關於手作等,這些策略都值得文化人去取經

一家人開心的在裡面走著,享受著這房子所帶來的溫馨記憶,
母親的娘家就是長這個樣子,
諷刺的非因為地震之因而坍塌,而是旁邊房子倒了,就被順便的卡掉了。

後,我們去廉使里,在以前建國眷村的附近,眷村附近還有至少兩款以上的防空洞,
尋找了很久,才找到第一代飄過了黑水溝抵達台灣的玄天上帝,
聽說後來台灣的玄天上帝都是從這邊分靈分出去的,
找到廟寺進入之後,發現它雖然是民國45年重建而成,
但是充滿了古色古香,有那種電影中似乎才看得到的那個年代的味道。

而最近正在創最雕刻跟龍有關的我,
拼命的看著龍,也壓根忘了跟著爸媽去探聽這間廟的過去歷史,

龍呀龍~它自己有自己的神韻,除非跟它很熟稔,不然根本就無法將它的神韻雕刻複製下來呀......
我期許著自己,可以將它直接複製到我的陶作雕刻中....



K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陶~

                                                                                                              文/張凱惠
被抱怨說我都沒有發表文章,真抱歉,這些天真的很忙。


---
最近做陶藝的感覺有時候是感覺到幸福的,這樣的快樂大概佔了我的生活中的情緒70%左右,自從修煉之後,越來越單純、對生活越來越少慾望的自己,煩惱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少了。

不過當然是有些煩惱,比如說何時可以畢業?何時自己可以創作出真的「作品」呢?不過都還是算是小事就是了...

上次去參加陶博館的研討會,雖然只有參加一天,看到一些國外藝術家的分享,心裡面有些感動,發現那些陶藝藝術家都是用生命去與陶土貼近的,是用自己的時間、感覺去與土相處,這樣說起來真的很不可置信。也似乎不是馬上就可以進入『可以感覺陶土的「狀態」』,需要時間,打開自己的「感覺」,讓自己可以與大腦所認定的「無知覺的土」相處,感覺土的感覺,感覺自己與土的感覺等。

說實話,我還在練習、學習中....

而國外的陶藝藝術家對於陶,有很多很多的想像,這是在國內比較少見的狀態,也是我需要去努力學習的.....

加油!


K

離不開~



接近傍晚,滂沱大雨瞬間下,跟著雨、起了風,聞到風和雨的氣息,透著一種輕盈和歡樂的涼意。

隨著音樂把一種被旋律觸動的感情,放在手上、眼上,刻筆
隨著心轉,與淅瀝嘩啦雨聲相和...,眼看著今晚的新作快完成,一朵自在伸展著飄逸肢體的花葉,在自己眼中,她美極了。

怎能離開這裡? 多美妙的感覺呀! 每天騎著鐵馬,在蓊鬱的林道間呼嘯著,左耳小鳥啾啾,右
耳蟬聲鳴鳴;傍晚工作完成後,回程中從小丘最高處向下望,小鎮華燈初上,濁水溪在山腳下轉了一個大彎,河道遼闊寬敞,遠山一層層青靛紫,無論雨後的蒼茫或是夕陽萬紫千紅,都美!!

怎能離開這裡? 創作時聽雨聲,眼睛看到的都是綠色的樹,夜晚圍繞著清淨
的幸福,和大自然如此親近,我似乎已經無法離開這個美麗的小鎮和綠色山丘。



by 明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龍兄

跟K說,這是說土、說陶、說藝術的地方,
但忍不住,也要扯上了「靈修」這件事.....

前兩天,有一個梅子的批發商,來談是否幫他設計梅酒、梅醋的小甕。
想了想,作出了一個放在手上可以把玩的方圓造型,
不只是一個瓶子,還是一個小藝術品。

K 在Logo和包裝設計上,畫了一條神氣活現的龍,
因此我們決定在瓶子上,也雕刻龍。

K的雕刻,就像喜歡她的蘭花般,龍依然是出神入化。
修坯一直是我的最愛,也是我的工作。
龍身龍尾一切很順利,到了龍頭,不知為何,修起來有些卡卡的。

既然修坯修到龍頭,我就請龍兄幫忙啦~
果然運筆如神,一種行雲流水、神韻自然、人龍合一的感覺出現了,
當然,對於這個作品,我們簡直是愛不釋手!。

軟硬間的分野~說土性

最近,嘗試著各種不同於圓與方,
其他創作的可能性,
因此對土有一種新的感覺。

土濕的時候,很柔軟,可以天馬行空,按照自己的想像,作任何形狀的東西。
但就是站不起來,因為它很柔軟。
所以作大件的、高的就可能遇到困難。

當土逐漸乾時,就可以支撐向上發展的造型。
但太硬了,土會縮起來,黏合也出現困難,就無法繼續發展造型。
怎麼軟硬兼施,感覺濕與乾之間還可以融合的分際,
在土的世界裡,便能自由自在,海闊天空。

現在還只能在軟土的世界裡翱翔,
但每完成一個新奇的作品,心中便雀躍不已,
開心的感覺,就像是生命重生了一樣,好奇妙!!!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有陶土的日子


今天早晨,不到五點就醒來了,坐在床上靜坐。
睜開眼睛,看到了窗外小樹向著陽光招展愉快的枝枒,
綠色的,徜徉在暖暖的冬陽中。

走到客廳,明亮的光線灑在斑斕的陶杯上,
這可是昨天出窯的新作,在心中還有暖烘烘的感覺。
欣賞著不同的藍,有些白色流釉穿梭在貴氣的、深邃的寶藍中,
這一切讓人驚喜。

忍不住嘗一口昨天做的菜頭糕,一絲絲白蘿蔔還帶著濃郁的香氣,
呵~好滿足,
捨不得就這樣輕率地充飢,只淺嘗幾口,待今晚與凱分享。
心情好極了,對集集的家,越來越喜愛,
於是又忍不住下廚,做起香椿的蔬菜炒飯,然後出門。

到郵局寄了兩罐七、八年的陳年梅子給姊姊,
聽說熱泡對咳嗽很有效,最近聽說她感冒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