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文化履歷認證」的謬思


        產銷履歷認證系統是一種生產安全與銷售責任的風險管制體系,整個產銷過程均可以經由公開化管道取得,對消費者來說是相當有保障的作法但是認證過程費用驚人。
http://taft.coa.gov.tw/ct.asp?xItem=4&CtNode=206&role=A

        然而「文化履歷認證」倒是頭一遭聽說。若少了履歷二字,「文化認證」國內有兩個範例可以參考:

1. 客家飲食文化認證
    2003年,苗栗縣政府擬定客家飲食文化推廣計畫,分別獲行政院農委會、客委會補助800萬元及200萬元經費,縣府並投入700萬元經費,有系統的整理客家人的飲食形式及特色,包括材料、烹煮方式及食具等,並予以認證及推廣,讓外地遊客到苗栗可以吃到道地的客家美食。

    客家飲食文化認證執行10年的執行成果如何?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學系,陳美慧的2012研究論文「客家飲食文化之推廣行銷探討─以『苗栗縣客家料理風味餐廳認證』為例」,其結論與建議中窺見端倪:
http://foodconference2012.fcdc.org.tw/userfiles/file/8-1(%E9%99%B3%E7%BE%8E%E6%85%A7)339-356.pdf

    「客家美食從食材到烹調法都可窺見早期客家族人生活的軌跡,客家美食反映的不是單純的「口味偏好」,而是實際與生態環境互動的生活史,因此使得客家美食的推廣在一片美食風潮中更具自身的特殊意義,客家美食體驗尤其具有充分的理由作為客家文化體驗的代表。」

    「然而,傳統鄉土料理其獨特風味往往源自特殊食材、調味佐料或製作方式,……因生活環境的因素,客家料理大量應用醃漬或乾燥的非生鮮材料,商家的認證招牌菜餚,許多都用到醃漬加工物料,在食材用料的選購,得多一層控管機制,才能確保供膳的安全保障。」

    「執行了十年的美食認證,已經成功為苗栗客家美食塑造形象、建立口碑,接下來的課題在於如何維持新鮮感。目前的客家美食認證,採取的是由業者提出認證申請,學者專家針對口味、衛生安全等項目進行評審後給予認證的方式,在菜色上,以餐廳業者由自家現有供應菜色中自行提報為主。」

    「未來可借鏡奈良美食所採取的方式,公開徵件評選掌握客家特色的創作料理,或邀集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發。學習奈良美食的行銷方式,每年提出一套可向媒體展示宣傳的菜色,不僅能增加曝光率,也能提高民眾再訪嘗鮮的動機。」

2. 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

        2005年,當時許多非台灣原住民的手工製品以大量、低價方式,侵奪原住民文化產業市場,使原住民藝術逐漸喪失了傳統優勢,當年還是台北市長的馬總統,授旗給廖昭昌顧問擔任「推動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標章」計畫主持人,希望藉這項認證標章,保障原住民手工製品的權益。

    廖顧問認為:「台灣原住民族的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技藝傳承,一方面源於原住民本有的藝術天份,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族民生長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長期接觸風土媒材,使其比一般人更具備運用自然材質創作的能力。如泰雅族的織繡、珠工、製陶、編籃;又如排灣族的石雕、木雕、竹雕、刺繡、竹編;又如魯凱族的貼飾、竹編;賽夏族與阿美族的木雕、皮雕、製陶….等等各族均有豐沛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多年來政府鼓勵原住民培育民族手工藝人才下,這幾年原住民的手工藝師,紛紛走向精緻品與藝術品方向發展。」

    廖顧問率領公司顧問團隊,包括技術管理專家、律師、會計師、日本產業學者等人參與計畫,他期盼三十年後,會因為這個規劃、試辦、修正、輔導與推動,讓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產業經營環境改善,從而提升台灣文化水平,那麼此一認證標章的意義,將成為身為顧問師們一生引以為傲的事業。

        過去九年,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剛開始委託民間標購進行,但效果不彰,後來由半官方的台灣創意中心負責執行,目前聯絡窗口改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或台北市文化局第一科。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reativity/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List&subMenuId=710502&siteId=MTEx

    以上的兩個範例,對於集集鎮即將要以18個月、經費500萬元所執行的101年度地方產業發展基金-「文化深植‧產業升級」集集鐵道、綠色、人文休憩產業推動補助計畫應具有參考價值。該計畫輔導內容有四大項、18條工作項目,「產業升級輔導」大項中有一條工作內容是「文化履歷推廣與認證」,執行目標是:制定文化履歷認證辦法並加以推動及推廣,完成至少10家以上的文化履歷認證,目前執行期間只剩下15個月。

對於上述的「文化履歷認證」提出幾項合理的疑問:
1.         對集集鎮來說,「文化履歷認證」的目的是什麼?文化履歷的定義是什麼?
2.         哪些產業需要「文化履歷認證」?
        目前受補助(輔導)被遴選的23家業者業分別如下,誰需要「文化」履歷認證?
    食宿產業
民宿(6
地方特色美食(香蕉蛋捲、火車票餅、香蕉冰淇淋、香蕉酵素、梅莊)(5
農特產(1)蔬果產銷相關協會組織(2
餐廳(2)冰店(1)、麵包店(1
雜貨店(1
    休憩產業:自由車行(1)木材行(1
    歷史人文產業0
    窯藝文化產業
窯業(1
文創(1
個人國畫工作室(1

3.          是否只適用於被遴選成為「集集鐵道、綠色、人文休閒產業聯盟」的23位業者?
    註:23位業者成為聯盟成員後,被規範其權利與義務,其中參與「文化履歷推廣」工作項目的業者,被規定須協助該計畫進行業者店家特色商品介紹。
4.          消費者是否需要「文化履歷認證」?
5.          是否邀請專家學者參與研究,制定評比標準、認證作業流程與審查制度?    

        期待「文化履歷認證」不只是一張貼紙、一個招牌,經由一個並非嚴謹的程序,用來凸顯某些形象,提昇銷售業績或其他目的等等,若是如此,不僅無法真正能做到「文化深值、產業升級」有助於地方發展,反而帶來負面的影響。
(待續……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我們的生活「美正萌」

















去了離集集鎮既不遠又不近的台中市,參加2012年「美正萌」生活美學的三天課程,
原本也不知道這三天,到底對也品文藝目前所面臨搬家與經營上重新定位的現況有何幫助,
只是應朋友之邀,想去觀摩與聆聽建築師與設計師們心中所談的「生活」與「美學」~

課程中講者談了許多關於「生活」美學的精彩觀點,在此無法一一紀錄,
然而寫下這三天課程對與自己內心產生的衝擊與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元根建築工房的創辦人吳武易建築師在第一堂導論課中問:
你願不願意在客廳的設計上向內退縮五坪,讓陽光灑進來......
如果台中市現在每坪單價是20萬,那就是花100萬買大自然,你願意嗎?.....

而留日博士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陳明石副教授,
在第二天的投影片中,介紹當前的器物設計,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各種美食,
由器物與美食展現人類文明的精緻生活之美等等....。

這一切勾起了四年前居住在台北市東區關於美好生活的記憶~
從選購房子的標準、室內設計的風格、挑選器皿的品味,或外食餐廳的精挑細選等等,
包括色、香、味、觸、感滿足五感的需要,原來無形中這就是生活美學!

但是,這一切對於生活標準,現在已經可以說是幾乎蕩然無存了....
講者所談的都市美學,對照於目前在集集的生活,已經有了一段長距離。
有些驚愕,也有些扼腕,難道這是生活的一種退化嗎?

正自怨自艾悲嘆之餘,很細膩地腦海中乍現靈光:
不是退化,也不是遺忘,是~「都市美學與農村美學不同!!!」

那麼,農村美學是什麼???
農村不需要花100萬買大自然搬到房子裡,我們出門就見到青山綠水了~
農村沒有高級餐廳或餐具,與客氣有禮的服務生,來提昇我們饗用美食的氣氛,
農村也沒有IKEA,特立屋,HOLA或新光三越、SOGO百貨公司,或名牌精品店,
讓我們的視覺享受那些光鮮亮麗的百萬裝潢或美侖美奐的櫥窗,
那農村美學從哪裡可以看得到?

然而我想我所居住的小鎮,應該比較有資格、或具備條件去拒絕
. 工業社會大量生產、統一規格的商品設計,
. 由建築師或設計師們所主導的、失去獨特性的市場潮流,
. 可以免於大型商場講求效率和沒有人情味的服務.....

住了四年後,集集並沒有初來時的美了,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日昇日落,
四年之後竟然也失去感覺了。
但是今天早上,上街買油條與豆漿,街上的人們的表情、一舉一動、快樂或憂愁,
突然之間與自己早晨的生命經驗發生了關聯,
於是,我發現了一種內心被觸動的美。

朝陽科大建築系謝銘峰助理教授說:
建築是城市生活的佈景;景觀是城市生活空間感性的地景;
街道是城市生活事件的場景,沒有街道,人們就失去生活的舞台....
(記得吳武易建築師也說,巷弄訴說著許多的故事....)

謝教授問讓每個人去回想一生當中,曾經在街道上發生過最美的記憶。
有五位同學分享他們美的經驗,
最終我們都發現:美的經驗是一種內在的感覺,感受,不在於發生在何處,地點並不重要。
但是,一定要有所行動,只有出門,尋找,發現,才有可能去經驗美!

在課堂上,我發現自己錯過了巷弄之美,
在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巷弄裡,有著許多的故事,過去發生的以及現在正在上演的故事,
我想,我被工作、人際關係與各種事件淹沒了,出門時滿懷心事,忘了尋找與發現美~
想到這裡,似乎集集的美又重現在眼前.....

於是,我幾乎可以定義自己心中農村的美了,
農村有著天然的美景和豐富的大自然素材和農作物、蔬果,
我們應當以雙手來創造我們生活上所需的一切,
取用當地的創作素材或食材,無論做出來的成品如何,因與當地的風土民情連結,
便創造了屬於在地的生活美學,那是獨一無二的文化。

此外,農村的空間寬闊,如何有效運用空間、規劃空間,設計空間,包括物品收納等等,
這一切關於空間的美感訓練,對農村是非常需要的。

最後,若要談生活美學,首先必須要先好好地生活,
我們決定用雙手訂製自己的書櫃、衣櫥、工作桌,甚至是咖啡BAR等等,
每天精心下廚,用心的好好做好吃的素食,
用自己的美感來生活,讓生活充滿了美的元素,
這裡可是農村,不是都市,隨時體會與實踐農村美學~~~

註:「2012生活美學種子教師培訓」活動網站:http://www.twartlife.com/livingart.html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我眼中2012的邱掇


邱掇作品 
作品名:《白日夢行 1》壓克力、畫布 160 x 130 cm 2012.

圖片來自「科元藝術中心」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29384023742415&set=a.475771005770384.120411.475758082438343&type=1&relevant_count=1

我眼中2012的邱掇                                                                  /張凱惠


「人都有煩惱,人們總是以為我們能掌握我們所了解與不了解的一切,卻無法真正認清自己想要的事情。必須要做的是面對真正的你、你的心。接受自己,並學會與自己相處。」

以上文字摘錄邱掇的畫冊<灰>[1](註一)中的以其創作作品<夢遊>為主軸所寫的短篇小說中的內容;小說中的軍中班長對主角這樣地說著,這句話雖短卻像是人生的一個縮影,對人生中所有事情的一個簡潔卻有智慧的註腳;而「接受自己」是如此簡單的四個字,卻讓想面對自己的人在時時刻刻都處在人性的矛盾糾結時。

過去知道邱掇愛陳奕迅,卻不知道有陳奕迅的歌真的是如此值得讓人為之瘋狂[2](註二),也愛村上春樹的小說,卻也不知道他也開始拿起了筆嘗試寫了短篇小說;以前,籃球是他的日子,現在創作則是他每日都想過的幸福生活,接受並面對解決生活中大小疑難雜症,並幾乎是用盡全身力氣去超越正在進行式的目標。

早期邱掇2008-2009年研究所的作品,從他個人混血兒的身分到後來遇到創作的試煉,這讓一路就讀美術班到研究所看似順遂的創作生涯裡,踢到了石頭,這石頭不小而且還很讓人感到疼,他安靜地說那時做了很多的實驗性的作品,卻做什麼都像是不對,非常地沮喪。後來,那些無意下累積的經驗,竟不知怎地自然地從生命中長出來的作品,而那一個絆倒他的石頭,竟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被他放在腦後。

2009年仍就讀研究所時期的「窗」系列,就像是從身上自然而然長出來似的作品,一張一張一筆一劃到後來作品的慢慢地抽絲剝繭,創作的形式越加去蕪存菁,那不是一個簡單的過濾的這樣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必須要站在鏡子面前一眼一眼細細地看著赤裸裸著自己的模樣,看入自己心底那一個最想要掩藏的核心,多可怕呀,可是邱掇做到了!就像是一種修練似地,相信邱掇應該是這樣的面對著自己,然後上了癮(笑),他用著這樣的態度來面對著自己,也接受了創作在自己生命中不可抹滅的位置。

2010年在新竹的金變堂<行路>的個展,2011<白晝之境>於科元藝術中心的個展,後與他的大學同學林瑋翔一起舉辦<夢遊>聯展,到今日的2012於科元藝術中心<灰>,他說三個展覽像是可以一起存在,也可以個別的存在,每一個展覽中間都有一個共同討論的脈絡的核心,這樣的具有共同主軸的脈絡展覽形式,國內也似乎沒看著一樣的型態;作品中有著邱掇對生活中的想法,這一路下來的展覽、作品,可以看見他對創作的態度,喜愛繪畫創作的熱誠,甚至可以從其作品中看到更多他對自己人生的想法、以及轉變,而此次展覽<灰>呈現了有時候白日也像是理性的夢境般,而有時夢境竟也是可以如此的真實,幾乎都可聲稱是邱掇式的創作哲學。

結尾請讓我偷懶的使用邱掇的短篇作品中的文字吧,「來只是短暫的停留,往也是暫時地離去。」作品中探究的那些關於人生、關於人性,邱掇用著簡潔的線條,就像是對於人生來去的註腳,磨得平的發亮的作品來訴說著,而作品中細究可以看見很多的層次,也許不該只是用簡潔的線條去形容,作品中仍有諸多待我們這些觀眾慢慢踱步的望入,就好比人生也並非只是選擇來去的怎麼停留或怎麼離去,而是在選擇的後面有著許多的人性思考面向,在做出複雜的選擇之後,該使用什麼樣的簡潔態度面對;當然這也是我從作品中看見的邱掇,也許你也可以在邱掇的作品中看到不一樣的邱掇,或是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表單的底部




[1] <灰>也是此次2012年,邱掇於清水科元藝術中心的個展,2012.10.6 () - 2012.10.28 ()
[2] 陳奕迅的歌詞內容有面對人生各種狀況人性的生動描述,如<浮誇>的歌詞:

有人問我 我就會講 但是無人來  我期待 到無奈 有話要講 得不到裝載
我的心情猶像樽蓋 等被揭開  咀巴卻在養青苔  人潮內 愈文靜 愈變得 不受理睬  自己要攪出意外

像突然地高歌 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面台  著最閃的衫 扮十分感慨  有人來拍照要記住插袋

你當我是浮誇吧 誇張只因我很怕  似木頭 似石頭 的話 得到注意嗎
其實怕被忘記 至放大來演吧  很不安 怎去優雅
世上還讚頌沉默嗎  不夠爆炸 怎麼有話題  讓我誇 做大娛樂家

那年十八 母校舞會 站著如嘍羅  那時候 我含淚發誓各位 必須看到我
在世間 平凡又普通的路太多  屋邨你住哪一座  情愛中 工作中 受過的忽視太多  自尊已飽經跌墮

重視能治肚餓 未曾獲得過便知我為何  大動作很多 犯下這些錯  搏人們看看我 算病態麼

你當我是浮誇吧 誇張只因我很怕  似木頭 似石頭 的話 得到注意嗎
其實怕被忘記 至放大來演吧  很不安 怎去優雅 世上還讚頌沉默嗎  不夠爆炸 怎麼有話題  讓我誇 做大娛樂家

幸運兒並不多 若然未當過就知我為何  用十倍苦心 做突出一個  正常人夠我富議論性麼

你 叫我做浮誇吧 加幾聲噓聲也不怕  我在場 有悶場的話 表演你看嗎
夠歇斯底里嗎 以眼淚淋花吧  一心只想你驚訝  我舊時似未存在嗎 加重注碼 青筋也現形  話我知 現在存在嗎

凝視我 別再只看天花  我非你杯茶 也可盡情地喝吧  別遺忘有人在 為你聲沙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朱德群大師作品的啟發

今天在台中國家美術館的三樓--國美無雙II―館藏精品常設展中,欣賞到朱德群大師的一幅抽象畫,
內心立刻蕩起了一陣漣漪,停留在畫前許久。








朱德群 无形的境界
尺寸:200×200cm    年代:1993年    材质:布面油画


畫中堆疊的油彩,色彩間各自存在又彼此穿透的力量,與釉彩暈染的浪漫又如此靠近....
我怎能將這樣的筆刷、色彩、或透明與不透明間的層構,來展現這樣的創作能力呢?
這樣的念想,讓我沉醉在朱德群大師的作品中,越看就越喜愛,多層次的顏色往往引人入勝....

回到家後,搜尋了朱德群大師的資料,發現了許多大師的作品,同時他曾親自於景德鎮的瓷器上作畫!!!心中激動不已。


來源:http://www.sevresciteceramique.
fr/site.php?type=P&id=235











雖然有些不滿足,就像看了金庸小說,對場景與主角有了許多的想像,再去看改編後的電影,嗯...有些不同,然而仍然有感動。

另外,還找到了今天於國美館看到的朱大師的畫,當下並沒有記下作品的名字,應該是這一幅沒有錯,
於中國嘉德國際拍賣網上找到,相信目前已經被台灣的國家美術館購買及收藏。

有關朱德群大師的個人資料,根據维基百科敘述如下:

朱德群(Teh Chun Chu,1920年10月24日-)是華裔法國抽象畫家,是法蘭西藝術院中的第一位華裔院士
朱德群出生於蕭縣白土鎮(今屬安徽宿州),193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在中央大學任教,1949年隨校遷往台灣,1955年法國後定居。
1997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朱德群的繪畫風格到法國後從寫實轉為抽象,經常用矩形色塊堆砌,如同山城夜景,明暗對比極其強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創作的感受。

近日工作室的整修,陶瓷的創作幾乎是暫時的停止,
一邊忙著手上的工作,網站設計、平面設計、還有那些零零碎碎的工作。

某個夜晚內心有種衝動突然地想要創作之後,
想畫的內容、創作的媒材形式幾乎是決定後,
決定要有一個起頭了,
不想讓自己只是在那停著,卻只感覺到內心因著沒有創作的活動力而沮喪。

加上與上次朋友邱掇見面看他的創作展覽,
與他討論過關於他的創作、他的作品的感受、創作的想法等等,
深入的討論到一個段落之後,也才敢給他看我那一個醞釀創作的想法。

幾乎是立即的擁有著共鳴。

回來後,幾乎是在撿拾內心一些重要的碎片似的,
從找紙,找膠帶,找炭筆,整理地方繪畫,
開始慢慢地畫,慢慢的拼著那些身體與創作之間的觸感,
用手塗抹,手上的炭筆慢慢地深入手指上的指紋,讓指紋變得更加地立體。

每日,花個不到30分鐘,
感受陽光射入那個房間,創作的陽光照亮封閉的心房,
曾經,我是那樣的喜愛著繪畫,畫得沒完沒了,
而今,我想我是要跨越過那一個內心的關了,
也許,創作的敏銳性的美感只是來自於專注的與畫對話。

我可以對話到什麼程度呢?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工作室轉型。

面臨到諸多問題,
於是我們將原本在即及綠色隧道的工作室,
搬遷到集集的鎮上來。

在搬遷之前,我們找尋了不下十間的空間,
總會有它的優點或是讓人覺得還不夠好的地方,
後來總算找到一個地方,就安置下來了。

但也有趣的是,在我們已經規劃好這一個空間該怎麼做的時候,
另外一間更適合做我們的藝文空間的空間也釋出了。

這該怎麼著才好?

看著那些規劃圖、以及準備的設計,還有那些木材?


但上述那些都是後來發生的事情,
也不是此篇我想說的事情。

面臨到即將畢業,也該是真的要好好面對工作室的事情,
在台灣,景氣不是太好,上個月也聽朋友說台灣的GDP已經變成負的了,
加上個人常常關心 清大教授彭明輝的部落格,其中有一系列的文章,
更是讓我想了很多,

青年的困境(1):成因與未來


青年的困境(3):政府對策




回到家鄉,本是讓人覺得充滿開心的事情,
也有些抱負與想法,但是經歷那些,讓我也像是更強壯了些,也更務實了些,也不怪什麼。

就與工作室的另外一個夥伴討論了老半天,
關於工作室的轉型。

面對我們的事業,我們也更積極了許多,
當然工作室搬回集集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跟我們的朋友相處,這也是好事。

但若真的是否篤定工作室的發展,
我得說不能去斷定它的發展,但是的確是與之前的創作形的工作室是不一樣的,
此次還結合了些讓人覺得親近可愛的新玩意兒,
至於怎麼作,再與大家分享吧,屆時會再與大家分享新的工作室的樣貌還有環境的。

謝謝大家。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我們的新作:集集農村老爺民宿網站


最近,我們完成了一個朋友的網站,內心非常雀躍。

雖然與集集鎮隔了一座比濁水溪攔河堰還長的集鹿大橋,
但是通行橋上卻可以飽覽濁水溪的壯闊,同時車程也不到十分鐘。

有時候我們為了製作網頁,談到晚上十點、十一點,
騎著摩托車的歸途中,夜風和滿天星斗點綴著集鹿大橋,
這時的夏夜特別美!

而每次的到訪,我們總是被不同的綠包圍著的這棟建築,深深吸引著,
它寧靜而自在的氣氛,還有淡淡的木頭香,一切都因簡樸的自然而感到放鬆喜悅。

常常覺得這裡非常適合修煉團體的各種課程與活動,
或靜坐在茶室中品茗閱讀寫作,
或者乘著夏夜的涼風,與朋友秉燭夜談...

這是一個很開心的工作,
我們很喜歡這裡閒適自在,充滿靈性的空間,
它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個給旅人過夜的民宿,
而是一個可以讓身體放鬆、心靈沈澱,和能量再生的空間~

我們的新作品:www.jijivillagevilla.com  集集農村老爺民宿

農村老爺民宿

充滿古早味的農村老爺民宿


農村老爺民宿大門


農村老爺民宿的劉老師
農村老爺民宿,樹葡萄成熟時
集集農村老爺民宿
集集農村老爺民宿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母親的「韌性」就如生命樹的「韌性」一般

朋友,多日沒上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度過一個感人的母親節呢?

母親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付出、成就都給予了孩子,也感謝每位辛勞的母親,照料了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成長、茁壯。

此次的母親節在忙碌中度過,感謝瞭解我們忙碌的母親們,也感謝每一位支持我們的朋友們,那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最美好的祝福。

「成長樹」所呈現的那些關於生命的「韌性」,就好像從古到今的那些母親們對孩子們的犧牲奉獻一般,而在最關鍵的時刻點,總會看見母親的韌性,以及對孩子的付出。這些總在生命安靜的時候,才會聽見那些,也才學會感謝、感恩。我想,大地的母親對我們在地表上生活的人們,大概也是這樣的付出,以及不求回報吧。

我們,可以為我們的「母親」做些什麼呢?感謝您,我們的媽媽,感謝您,所有天下守護孩子們的媽媽們。

獻上 我們誠摯的祝福
願 天下的媽媽們 身體健康 天天都能感受到心靈的愉悅


也品文藝 敬上


https://www.facebook.com/Just.in.sense.Ch?ref=tn_tnmn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與花對話、之後」的起源

各位朋友,您好嗎?

15號越來越靠近了,要準備「藝術可以改變世界?從陶瓷觀點。」講稿了。

回頭說說,為什麼會展覽名稱會定「與花對話、之後」呢?其實出發點很簡單,去年2月12日在集集地方文化所辦了「與花對話」創作展,在展覽之前,我們做了很多與 蘭花 相關的作品。

那時候種了很多的蘭花,其實也不太會種蘭花,種的過程中,發現好喜歡蘭花噢,於是將這個喜歡,試圖雕刻在陶土上邊,後來就越來越投入了。而這個過程中,發現雕刻在陶土上面的蘭花,會與我們說話,她會用她的姿態、線條、立體,來給予我們一些感受,感動,這些都是無形的珍貴的資料。

今年的展覽「與花對話、之後」,想呈現的是這一年的成長,這年不管是人生的經驗、靈性成長、還是陶瓷的創作的經驗,其實都經歷了很多,成長很多,對於一些觀念的想法也有所不同,而這個展覽其實想呈現這些,雖不知道可不可以呈現出全貌,但也就盡全力就是了。


祝福大家 擁有 全然的自由意志

也品文藝 敬上
— 在 Taiwan , Nantou , Jiji 也品文藝辦公室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日記-放鬆的身心


嗨,各位朋友,
好久不見了(為何這樣說呢?這兩天實在發生太多事情了,讓人到現在心情都還沒有平復下來),
大家心情好嗎?事情是否順利呢?

前晚滂沱大雨,


淅瀝嘩啦的像是從天上倒下水、還有那些閃電下來,


事情也接二連三的不斷發生,


但內心對這些都仍感謝,美好的不美好的,內心都相當的感謝。

今日回到集集,去了朋友的小空間休憩,


後他領了我們上山,


那峰連的山阿,搭著有些陰著的天,


充滿了變化,涼快的山上,窩著總不想走了。


要不是掛念著今日未完成的事,可能就賴著不想走了也說不定(笑)。

也就鬆了,看了那些花花草草樹樹山山們,


回到市區內心、腦裡又都是那些感動心裡的山們了,當然還有那些笑臉盈盈的可愛的人們。

祝福 大家 有美好的小週末,開心愉快地

也品 文藝 敬上
 — 在 Taiwan , Nanotou , Jiji 也品文藝工作室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二訪中州

今天去中州科大,與通識中心的謝主任確認展覽的一些細節,
雖然是小規模的展出,但因為邀請到非常不錯的講者/藝術家,所以在規劃上希望用心、成功。

雖雨天下著雨,
但因為謝主任的熱情與單純,讓此次拜訪不完美中在今日劃上完美的逗點,
下次去中州就是準備怖展了。

今日印出邀請卡草稿,確認邀請卡格式以及細節,
相信經過這兩天的變數,
就可以與大家分享讓人看了會心情愉悅的邀請卡囉! — 在 Taiwan , Nantou, Jiji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搭火車去工作室。

今天搭著火車去工作室了,週六的集集火車站上有很多人,
儘管只是要搭火車去龍泉火車站,只有短短的一站,
卻還是依然有很多人下了火車,也有些人上了火車。

陸續的數著火車經過了哪,又哪裡還沒有去過,
仔細的算了下來,似乎集集還是有些地方沒有去探險呢。

坐在火車上,想到過去去騎他都市時,
也是這樣慢慢的搭著火車,到二水轉車,有時後去最北的台灣大都市,有時後去中部、有時則去南方,而這樣有時一路從北到南搭下來,可以看到每一個地方正是處於什麼樣的發展狀態,有時候正在開墾準備蓋房子、蓋工廠等,失去了早期的那些自然的生態。

也大致上可以細數到哪要幾個小時(笑)。小火車中,最喜歡的路段,是二水到林內那一段的火車路途,可以看見彰化平原的開闊,也可以看到早期明、清時期開墾的路徑,有些古老的味道在眼底散開。

若要問搭火車時候,感覺到什麼最讓人感到高興的事,大概就是那些尚未被破壞的風景,雖隔著玻璃但仍想像著綠油油的綠色隧道散發出來的新鮮的氧氣,在鼻子裡頭散開。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2012/5/15 「與花對話。之後」 中洲 展覽

烘 5/15 中洲「與花對話。之後」的展覽的生胚中。



最近為了展覽,進度不斷的前進,對土、對釉藥也有更多的認識。

對土有很多的想像,而這些想像可能需要突破土的特性,
才能達到,這過程像是小時候玩積木、樂高的過程,
把那些
元素一個個的組裝,達到想像的境地,多有趣呀!

而釉藥也是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充滿了驚喜,
化學原
料透過溫度的窯燒,
想要一窺究竟朵拉的盒子中,
會現出什
麼樣魔幻的秘密來!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5/15號 中州的展覽。歡迎大家來!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公館文化地景 溫羅汀結盟

一直都很喜歡在台北公館中逛書店,那裡濃密的人文氣息,簡直就要把我們都給吸了過去,雖有巷弄,但建築不讓人感到窒息。

尤其是巷弄中的人們對於在大台北中可以擁有這樣一個小小美好的天地,特別感到珍惜。

而走在「溫羅汀」中,常常會有小驚喜出現,比如說跳蚤市場,讓那次冬日的我們在寒冬之中買了一個可愛的小圍巾。

而巷弄中的書店,更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可以在那邊發現書本的最新脈動,而書店中擺放的那些小冊子更是可以知道最近台北的人們在關心什麼,希冀可以改變什麼。

而這些的這些,都是在我們回到南投之後,繼續奮鬥下去的力量。

感謝這些人的奮力保存,我們也才有享受這些書店、唱片店、巷弄中溫緩的美好,在台北市的巷弄中,悠哉的走著。

看到櫻花照片的一個鼓舞。

此張照片為阿里山往塔塔加的路段,看到一寧靜的地方而下車的地方。
印象中走到這之後,看到了櫻花,感覺到它的寧靜,於是下車來拍拍照,來來往往的車族很多,但都咻地就過去了,這時候就很慶幸大家都只是路過,並沒有看到有人下車,就跟著下車,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安靜。

鳥兒們在旁邊飛著,吱吱喳喳的好不快樂,打著這些字句的同時,又像是回到了那天,晴朗的繼續從阿里山繼續上塔塔加,回到了那一天遠足的心情,內心好不快樂,電腦工作一整天的疲憊頓時又消失了。

那日,陽光燦爛,儘管在山裡頭,卻一點都不冷,鳥兒一隻隻悠遊的飛著,一邊唱著歌,卻沒有給人雜鬧的感受,在樹林中飛的好不自在,林中的葉子、枝葉並不能擋住牠們的遨遊。

是呀,所有的路障都不能抵擋我們的前進,因為我們在前進的同時,其實我們就已經看到了路,或是感覺到前面的存在,當我們感覺到的同時,那些沮喪、悲傷、負面的能量就離開了我們。

那我們是否可以繼續前進呢?是呀,可以的,我們可以繼續的遨遊,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儘管樹林茂密、儘管前有大石,只要我們用「心」的走著、並且相信自己可以,我們都還是可以繼續飛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的,並可以因此的去走出一條路來的。

大自然,真的是人生的最佳導師,用心的相處,就可以看見「光」。(真的,整理資料一整天的疲勞,真的都消失了,又有力氣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哈)

將這個快樂,跟大家分享!(笑)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奮起湖。

「奮起湖」是相當可愛質樸的地方,早期為日本殖民時其所大力建設的地點,
此為進入阿里山森林園區的一中繼站,為砍伐林木使用火車運輸至日本作家具,
來到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日本風味的建設。


今日土地為林務局管理,建設房子、買賣都受限制,
2009年88風災前,有相當多的遊客前往,
風災過後,人少,交通不便,恰巧前幾個月道路開通,此次我們才可以順利進入。


若非與當地居民交談,
否不會發現2008年之後的奮起湖,
在經過2009年的88風災後,命運多舛,也致使諸多人們的遷徙
它影響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很多商家也因此離開這個地方,2008年看見的美麗的民宿也離開了,
文史咖啡店也換到另外一個地方開店,
而奮起湖文史館旁邊的咖啡店更是週末才開店
而88風災受創的其他地方有些更是沒有安頓,
不知為何走著走著內心充滿了感傷,替這裡的居民感到難過,
又為這裡的保護完整(文化、歷史建築、環境)的環境感到安慰。


奮起湖的土地由林務局限制之下,
這裡可以看見早期生活的風味、文化,
感受到臺灣早期的生活是如何的與土地相處,鄉村的風貌如何。


上奮起湖的路邊一景。

奮起湖的文史館,重新整修的日式建築。

很多地方都經營的非常雅緻。

有很多的小巷。

文史館的陽台外。

文史館內部一景。

奮起湖文史館旁邊的步道,
有竹林、有樹(抱歉認識的植物太少,會努力的),
有微風、有小巧可愛的鳥兒們,
不知為何,我們像是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與這些植物無異,
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有很多可愛的小房子,環境也經營的很好,
這裡的人們相當會經營自己的環境,
處處可以看見巧思,
有些「美」的感受在其中。

難得的太陽露臉,上次來的時候,陰雨綿綿,
很多的日式建築,
改建的民房多帶有閔式的風味,
看了就覺得有熟悉的味道。

相當多的巧思、創意。
可惜老老街並沒有拍照,不然也是相當棒的!
「大正三年」的「老老街」在奮起湖文史館的附近。

很多的櫻花、梅花。

奮起湖的聚集的巷弄,有文化的感受在其中。
人們可以在屋與屋之尖的巷弄穿梭,
一下子就可以走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