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關於高師大跨領域藝術十年11/19、20 筆記】

【關於高師大跨領域藝術十年(與我有關的) 筆記】

前言:
跨藝所在整場的規劃上,可窺見其試圖打下下一個十年的企圖:

1.
第一天的開場找了夏林清,後來論文發表以社會運動有關,後試圖以藝術詮釋的幾個論文,ex:「日日春」的王芳萍(非常精采、可期待)、暨大的黃彥宜老師等,後評論楊友仁老師談到許多社群藝術、什麼事社群、倫理的定義在哪;下午的開場是前高雄館館長謝佩霓,討論美術館作為都市節點的益處,再來就是幾個案例的分享,可以看到台灣有很多人願意去試著,以藝術來跟人們發生關係的例子。再來就是討論另外一種跟社群發生的跨領域藝術,可惜沒能看到論文,是相當精彩的一堂,邱俊達對於流動的社群的闡述,他論文中討論到陳界仁對於流動社群的企圖,這也提醒了意圖成為藝術家的我,對於自己的作品,該要有更高的企圖心,以及視野該以陳界仁「幸福大廈」為典範,作品該要拉高到什麼程度,究竟作品要給多久以後的人來看。

key word: George Bataille。

整場研討會最精彩的就是從密度很濃的下午,稍稍一分心就聽不懂的理論,開始。

2.想擁有「與社會交往的藝術」。

第二天是黃建宏老師的味道,老師討論很多生命政治的例子,本以為這應該是我最不熟的區塊,但這竟然可以與在南投的經驗作結合,聽的津津有味,從味道這一個議題,談論到我們失去了「講故事」,聽故事的興趣,但這是我們最需要的,味道可以重新以想像去建構它。也談到,很多社群藝術搬到美術館中的時候,藝術家最care的藝術性反而消失了,藝術家該如何去面對藝術性消失這樣的困境呢?還是...?

還有駱麗貞老師談到太陽花學運(這也很熟)、還有說目前沒有現成物的檔案文件討論文獻的黃金福老師、以及在英國伯明罕讀書的董維琇老師(後來有討論到很多關於人類學式的創作部分)。John Latham、Fluxs、Barbara Steveni、Sarat Maharaj;下午是高俊宏的分享,他分享很多他在東亞的經驗,OASIS project。下午的圓桌論壇也是相當精彩的,龔卓軍老師給了幾個意見,就是是否該設人類學(民族誌、土地倫理的思考)的學科?以及跨藝所的手作、身體感創作的問題,最後就是展示,甚至還以越後妻有(人家是相當緩慢的完整每一個作品展覽的步調)的經驗分享要是有人有在做五年、十年的作品一定要告訴他!(就是我啊,我的作品還沒有做完,哭)

沒想到雨竟然從高雄開始一路由南往北下了起來,昨夜我們在高雄的亭仔腳下的攤位吃晚餐,一道閃電劃過黑夜,雨就滴滴答答地澆濕乾涸已久的土地。

今日內地也下了雨。

1 則留言:

來「也品(just in sense)」,找feel。 提到...

覺得應該要有專門【跨領域藝術家創作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