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資料,非常珍貴,
也是我之前一直很介意的。
討論【土地公】怎麼可以不去談在「漢人(?)」來到台灣之前的平埔族,
平埔族對於土地的尊敬,以及後來所謂「漢人(?)」衍生的【土地公】之間關係、脈絡的討論。
---
摘:番仔王爺的信仰與祭典儀式
保德宮奉祀的「番仔王爺」為池府王爺。(林芬郁攝影)
據傳,180年前貴子坑上游頂社(主要為嗄嘮別社人)的潘姓族人,撿到一尊池府王爺神像。當時不知道是神像,後來藉由潘坪城的太祖「起駕」(發神蹟),才知是一尊神祇。此後,輪流供奉於潘姓爐主家中,庇佑平埔族人,俗稱「番仔王爺」。
「平埔社」的土地公信仰與祭典保德宮奉祀的土地公。(林芬郁攝影)
民國63年(1974年),番仔厝庄民共同信仰的番仔溝頂土地公廟「福神宮」,因貴子坑溪淹大水而崩塌。管理委員會決議在大業路517巷58號興建「保德宮」,供奉池府王爺與土地公,84年於原址擴建廟宇。
原福神宮內的土地公,無人知道其來歷。以青斗石雕刻、長年穿著神衣的土地公,在89年由廟方奉請隨行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工作人員手捧土地公過香爐時不慎掉落爐火,眾人萬分驚恐,不知是凶兆或神明有所指示,趕緊將神像自香爐中取出。在擦拭清理時,始驚訝發現神祇背後下方刻有「平埔社」三字。更令人稱奇的是,自此之後,土地公右手持的如意、左手扶的手杖、胸口和雙膝等處,呈現明顯的橘紅色,村民堅信這是土地公顯靈。
回顧文獻,「化番俚言」第三十二條即強調「建立廟祠,以安神祖」,可知在清廷的漢化政策與日常的社會接觸中,平埔族早有建廟宇、祭拜神像的情形。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志》也提到:「淡水平埔番一部(自稱客他加壠〔凱達格蘭〕)的木製祖靈偶像,作為漢民古時崇拜后土後身的土地公即福德正神,自名番仔土地公。……平埔番原前自刻木為神,其狀如人,或耳目口鼻,或手足皆有,乃謂土地公也。」由此可知,平埔族祭祀的番仔土地公,或與其頭目家門前的木製祖靈偶像有關;一旦轉化為福德正神,既說明平埔族人漢化的歷程,也失去對原有神祇的崇拜。
相關網站: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09&id=657
平埔族對於土地的尊敬,以及後來所謂「漢人(?)」衍生的【土地公】之間關係、脈絡的討論。
---
摘:番仔王爺的信仰與祭典儀式
保德宮奉祀的「番仔王爺」為池府王爺。(林芬郁攝影)
據傳,180年前貴子坑上游頂社(主要為嗄嘮別社人)的潘姓族人,撿到一尊池府王爺神像。當時不知道是神像,後來藉由潘坪城的太祖「起駕」(發神蹟),才知是一尊神祇。此後,輪流供奉於潘姓爐主家中,庇佑平埔族人,俗稱「番仔王爺」。
「平埔社」的土地公信仰與祭典保德宮奉祀的土地公。(林芬郁攝影)
民國63年(1974年),番仔厝庄民共同信仰的番仔溝頂土地公廟「福神宮」,因貴子坑溪淹大水而崩塌。管理委員會決議在大業路517巷58號興建「保德宮」,供奉池府王爺與土地公,84年於原址擴建廟宇。
原福神宮內的土地公,無人知道其來歷。以青斗石雕刻、長年穿著神衣的土地公,在89年由廟方奉請隨行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工作人員手捧土地公過香爐時不慎掉落爐火,眾人萬分驚恐,不知是凶兆或神明有所指示,趕緊將神像自香爐中取出。在擦拭清理時,始驚訝發現神祇背後下方刻有「平埔社」三字。更令人稱奇的是,自此之後,土地公右手持的如意、左手扶的手杖、胸口和雙膝等處,呈現明顯的橘紅色,村民堅信這是土地公顯靈。
回顧文獻,「化番俚言」第三十二條即強調「建立廟祠,以安神祖」,可知在清廷的漢化政策與日常的社會接觸中,平埔族早有建廟宇、祭拜神像的情形。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志》也提到:「淡水平埔番一部(自稱客他加壠〔凱達格蘭〕)的木製祖靈偶像,作為漢民古時崇拜后土後身的土地公即福德正神,自名番仔土地公。……平埔番原前自刻木為神,其狀如人,或耳目口鼻,或手足皆有,乃謂土地公也。」由此可知,平埔族祭祀的番仔土地公,或與其頭目家門前的木製祖靈偶像有關;一旦轉化為福德正神,既說明平埔族人漢化的歷程,也失去對原有神祇的崇拜。
相關網站: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09&id=6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