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準備「後風景(Post site/sight)-張凱惠個展」心得

最近為了準備「後風景(Post site/sight)-張凱惠個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05585202893707/

對於藝術有另外一種想法,
也許這是源自於對於袁廣鳴老師作品的研究之後給我的一些啟示、想像。

以下為袁廣鳴老師的作品:
逝去中的風景 - 經過 / Disappearing Landscape - Passing.mov

逝去中的風景 - 經過Ⅱ/ Disappearing Landscape - PassingⅡ

在記憶之前-Before Memory

逝去中的風景-蘇格蘭 / Disappearing Landscape-Scotland.mov

記得之前也曾經看過這系列的作品,
但是並不懂為什麼他要拍這些影片,不了解那些希望表達的意涵,
直到自己準備「後風景」的作品的時候,
參考了錄像裝置的作品,也才開始看得懂袁廣鳴老師的作品。

這中間距離上次現場看到過了多久?大概也有兩、三年了吧,
這兩三年,我們工作室辦了兩次的展覽,一次工作室的開幕,
還有繼續研究所的課業,持續對家鄉的關懷,
也許這些都是讓我後來看到諸多作品了解它們的養分。

對於藝術創作,記得今年提綱的時候,我跟老師們說,
我不太了解「創作」是怎麼一回事,我不會「創作」,我還在學習「創作」,
對於讀到研究所的我讓老師們得到這樣一個回答感到詫異;
沒有想到昨日我就收到了這一個疑惑的禮物,
得到一個答案,「關於藝術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也許這一個答案只是階段性的回答,但卻讓我相當地雀躍。

每一種媒材都有它表達的特定方式,
而這樣的特定方式來自於媒材的特性,同時這也成為了一種侷限的方式。

而在使用一種媒材來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的時候,
那些盤根錯節的理念又成為一種自己創作的止步,
希望表達些什麼的同時,不僅僅侷限了自己創作的內容,
同時也讓觀者對藝術失去了想像力,
就我認為的「藝術」,不該是這樣子的,
卻我在如此的狀態中也過了些許年,無法前進,卻也退不了。

從袁廣鳴老師的作品當中,
不斷移動的攝影機所錄下來的「經過」的風景,
這成為他的一種表達的形式,
卻因為具有可能相同類似經驗的我,
卻開始了解袁廣鳴老師希望表達這些「風景」的背後,
那個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原因。

一個理念構成是相當的繁雜,牽涉的太多,
如何在觀者在地短短幾分鐘內,得到藝術家欲傳達的觀念,
那是一種形式上的突破,同時也是藝術家表達自己濃縮想法的一種哲學方式,
說得太清楚,觀者失去了對藝術想像的機會,
表達的清晰與否,又成為藝術家拿捏的尺度將會呈現在作品上。

而我現在了解了這一個「濃縮」是必然,
「暗喻」讓人玩味,無法移開眼睛是我希望能夠達到的究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