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從「後風景」中看見「跨領域藝術」與「純藝術」之間的分野。

已經很久沒有去接觸關於「純藝術」是怎麼一回事了,但在「後風景(Post site/sight)」展覽的過程中與過去都是學習純藝術的朋友討論,意外的發現在自己在就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之後,很多對於「藝術」的想法已不大相同,與過去學習純藝術的朋友流向了不一樣的地方。

學習純藝術者對於藝術的形式、以及相關的細節,本身其實已經有一套「純藝術」的眼光,而這一套觀點其實是創作「詮釋」的方式也是屬於「純藝術」的語彙,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讀的書籍更是與純藝術息息相關,藝術史、當代藝術理論等。

我不會去斷定這樣是否好或壞這樣的一個二元性的判斷,但對於過去學習紀錄片,還有稍微進入社會運動的階段中的我來說,我開始對於藝術有一個疑惑:藝術是否能夠與社會發生關係?是不是不要與社會這樣的疏離?這樣的一個疑惑,讓我從藝術這一條支流流到了南方。

也許過了許多年後的今天,我還是沒有辦法清楚地去回答,藝術是否真的能夠去解決社會的問題,當然這樣的一個簡單的答案,它是無法去論斷跨領域藝術的價值。

單就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後簡稱跨藝所)來說,跨藝所的訓練是相當多元的,學習文化研究、藝術與環境、藝術媒材、批判影像研究等與社會相關的馬克思理論、圈地還有地景變化等等,而這樣的養分讓許多跨領域藝術工作者的對藝術的觀點,將以紮實的田野調查、文史調查的觀察紀錄方式去創作。

然,對於跨領域藝術工作者來說,一個最大也最困難的巢臼就是,是否能更突破大量知識、田野資料所給予的一個【固定的眼光】?(這裡提的固定的眼光來自於跨領域藝術工作者對於大量的知識底下,所暫時的沒有辦法突破的限制,這對跨領域藝術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難蛻變的)。

然,有趣的是,若跨領域藝術工作者秉持著創作的精神,不斷創作下來,並且藉由持續創作將會突破大量資料、知識背後並看見那一個【可能性】,這一股能量是相當強韌、並且難以預料的。

簡單的這樣說下來,也許我們可以簡單的去分辨「純藝術」與「跨領域藝術」中間的分野為何。

也許對於「跨領域藝術工作者」來說,這些「跨領域」的「藝術」仍然是藝術,可對於純藝術的藝術工作者來說,這些距離真正的藝術可能還有點距離、太過粗糙,不管是形式、態度還有內容上來說,都與純藝術仍然不太一樣的,但我想,跨領域藝術工作者仍然需要去學習純藝術工作者對於【藝術形式】上的雕琢,儘管對於他們來說,時間已經不太夠用了。

所幸,這些跨領域藝術工作者對於「跨領域」有一股難以言喻的耐性,所以一定會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一個脈絡,並且突破這些資料、知識所給予的一個既定的限制,從中去看到一個「藝術性」,並且用盡一生的心力去好好的著墨這一個【跨領域、藝術】。

金羊毛冒險學院公民運動心得5-「後民國」的台灣人如何自處


文/張凱惠

此次來上課的是張國城老師。

過去張國城老師曾任行政院反恐辦公室專門委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今為智庫的諮詢委員。

坦白說,這一堂課真的很震撼,原來台灣是這樣的樣貌,我們的國家母親正在面對這樣的處境,而我們竟然都不知道原來選舉出來的這些政客們是這樣的處理我們的國家母親,以及是這樣子的透過各種不同的談判方式讓身處台灣的我們將面臨無以為繼的處境,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就是那些被煮的青蛙。

而這也讓我遲遲沒有辦法好好地想著說該怎麼樣去消化,該怎麼去稍稍舒緩那些內心激動不已的情緒。

國城老師細細地分析了台灣目前的現況,以及面對著處境,這些在在都讓在場的年輕人們上了一場相當精闢以及了解目前我們可以怎麼做,他也讓我清楚地看見了歷史的力量。

由於我們班上有一個國防大學的學生,他以後會是一個軍人,而一個軍人是必須要秉持著政治中立的這樣的問題切入,從甲午戰爭之前的日本的軍人談起;對當時的日本來說,台灣並非是一個美好的選擇,他當時最佳的選擇是幫忙爭取當時分為親中的自強派、親日的改革派的朝鮮爭取獨立,倘若朝鮮獨立,對於日本來說會是一個大助力。以及要求中國給予日本進入中國的航海權,還有擁有鄰近日本的遼東半島,至於最後的選擇的台灣,他們甚至考慮將台灣賣給法國、英國,並不如我們台灣人今日想的是日本多麼想要台灣的。

在不斷戰爭之下,1918年來自日本各地農村的軍人對於自己的祖國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感,面對祖國的城鄉差距,農村工業化,導致資本家壓迫佃農,為了讓母國有著豐裕的資源、幫助家鄉找出路,這些軍人們開始侵略周圍的國家,也開始有著軍人改革、政變的事件不斷發生。

軍人手上握有軍權加上改變政治的權力,這是一個幾乎可以握有整個國家的生殺大權,所以自古的歷史說著,只要有了軍權,就等於有了整個國家王朝,於是對國家來說,軍權恰如其分的分立,還有掌握軍隊的支配權,就等於擁有了整個國家;而在一個民主國家來說,軍人的立場不該隨著政黨輪替而有所動搖,這是日本給我們的啟示。

然,在此刻,國城老師提出了一個距離當今的年輕人距離遙遠的問題:國軍的幹部在社會扮演什麼腳色?國軍的體制與其他國家有什麼不一樣?

這是我從未想過的問題,國家的軍隊,國家軍隊的體制,距離我們是如此的遙遠,實在很不想提洪仲丘事件,但若不是此事件,我們也不會有機會去知道原來國家的軍隊竟有如此多需要更好的地方。所以這兩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麼,我只知道,國軍常在風災、災難的時候出動,至於為什麼國軍占了我們國家這麼多的預算,說實話,我還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樣。

而在參與金羊毛冒險學院活動後的這一個禮拜當中,我連續看了新加坡的兩部片:新兵正傳1、2集,我才發現原來國家為什麼需要花這麼多的預算在軍隊上,培訓一個軍人,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不管是軍人對國家的情感、軍人的技術(射槍準度、陸海空三軍、體力、戰略等等)、軍人面對戰爭的保衛國家的堅定意志、還有決斷能力都需要經過訓練,那些並非就是天生使然的,透過訓練才可以在面對真正的戰爭時做出一個對國家、對軍隊最佳的決斷能力。

然,為什麼我們對國軍究竟是什麼樣的腳色都不了解呢?必須要透過電影才了解一隻完美的軍隊對國家的重要性?

新兵正傳中的男主角從完全不想要當兵到當一個為追求軍人態度的新兵,當然也是因為他的個人的經驗(為求周末回家所以讓自己的身體承受不住,而讓父親心臟病發車禍導致中風,希望周末休假讓很多人都受牽連...),反省之後讓他對於當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也充分地讓我看見了新加坡軍隊內部的軍隊文化,而台灣的軍隊文化這一方面反倒是我們陌生的,也許我們可以從台灣的新兵日記看到一些關於台灣軍隊的訊息,但終究仍是娛樂的效果居多,看看笑笑過後,對國軍的印象仍然沒有一些具體的記憶。

似乎說的偏了,但我想說的是,新加坡的電影中的讓我感動的一幕,有一幕是,A跟B說,你的臉上有泥土....,B回應,【不!這是國土!】,看到這裡的時候還真為之一憾!不知道國軍的訓練是否有如同新加坡片中的軍人對於【國家、母國】的概念呢?還是只是訓練。訓練。訓練呢?



回到國城老師,他引用了管仲說的【利出一孔】的詞語來形容目前的台灣,台灣在做諸多政策的決定都是出於「利出一孔」這樣的概念,而這樣的概念讓今日的台灣面臨無以為繼的狀況。

而台灣目前整體根基的流失與瓦解的問題可以分為五類:

1社會安全與保障的體系(財務體系):
早期的健保可以讓一個工人看醫生不需要花很多的醫藥費,因此可讓工人培養自己的孩子長大、甚至就讀大學。

可以想見台灣的國家財務體系正在一年一年的負債越多的狀況,哪一年破產年金解體是早晚可以預料到的事情。

而今日面對台灣國債每年持續增加,增加的同時每年的預算也隨之追加,造成不必要的花費,國家破產似乎是可以被看見的事情,在地方上的經費只求核銷,不求執行的績效(這似乎是民代們的責任!),每年大把百萬百萬的花,卻對於地方來說並不見得有真正的建樹。

地方首長求連任,對地方的責任、如何建設這些奠基在拿到經費預算、連任的前提之下,而核銷更是人民公帑的敵人,拿到經費如何核銷是一個問題,並不求將這些經費如何點滴成塔的滴滴用在刀口上,反造成政府的浪費!拿到資源有好處、很快樂,可是結果如何卻是全部的人共同買單!

2環境破壞
台灣的反恐的機動並不如政府想像的那樣美好,過去的政府面對SARS仍有一個應變措施,倘若核災真的發生了,台灣的政府會有什麼樣的應變措施呢?這是讓人感到擔憂的,台灣政府的應對措施都就應用在台灣的政府官員身上,面對台灣的主體人民,卻是一點都沒有看到讓人覺得安心地的做法,比如狂犬病的發生,政府的措施居然就是大量的撲殺野狗、野貓,而非是將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放入作法當中(又或許,這些研究學術文獻根本沒有被納入政府的眼底,才會有撲殺的行為產生)

不管如何,當核災發生,屆時定是全台灣的產業一定作廢,國外沒有人要台灣生產的商品。而因此污染的環境更是幾千、幾百萬年都無法恢復好山、好水的樣貌呀。
(開場白竟是,台灣人對核電的熱愛!

上週六經過貢寮的核電廠,一個高高大大的建築,看起來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工廠,沒有看板,沒有美化,就只是存在著,要不是聽過【貢寮,你好嗎?】的紀錄片,經過貢寮的我,看著這看似乾淨沒有任何標誌的工廠,並沒有辦法知道【這是一座核能電廠!】我頓時感到雞皮疙瘩,台灣大小地方各地有著這樣看似乾淨沒有任何標示的大型建築物,高聳的建築讓人們無從得知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建築物?裏頭在做什麼生產?(這讓我想起有次在google地圖中看見一建築物,我好奇地到處尋找,卻始終不知道裡面是做什麼的?而這棟建築物就如核能電廠一般,位處農村,距離農村人們的活動區域有一段距離,這樣就不會發現這裡到底在做什麼.........)

政府就是從這樣的建築中去隔絕了人民關注核電的起始點,一開始也許是戒嚴時期我們無法關注,到了今日的民主時期,為什麼仍是需要黑箱作業呢?(可悲的是,這樣的黑箱作業,大至國家,小至地方鄉鎮都是如何運作,而我們竟然沒有辦法去決定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核能電廠?)倘若台灣真的發生核災,做決策的你們是否可以讓我們好好的繼續在這一個島嶼上「安居樂業」,是否也會跟你們選舉時的口號一樣留下來跟無法離開這座島嶼的人民在一起奮鬥呢?

3教育:有次有一個學校的錄取分數是個位數,那時候鄉民說要志願都寫這一所,但所有人都不要就讀,而教育部的選擇也跟鄉民一樣,關校、併校的言論層出不頻;但在澳洲,倘若遇到這樣的狀況,隔年這一個學校的預算增加,澳洲人的思維是:他沒有辦法招收到學生,一定有什麼問題?他是以弱勢的人需要資源這樣的立場出發,而不是弱勢的人要退場。倘若真的關校,影響的不只是學校,還有一些靠學校學生賴以維生的餐飲小吃、住宿等,這都是沒有被看見的。

而我們當初在廣設大學時,是否曾經想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政府當初在決議開放廣設大學的時候,是否就預見台灣的後來「少子化」嗎?

而在教育的的課程與台灣的歷史相關的部分,讓人看不見將來的台灣的位置,國中、高中、大學沒有/稀少的過去的台灣的本地歷史;而沒有自己的歷史、神話,難談台灣的國際化,遇到了外國人,我們只能與他介紹台灣的小吃嗎?倘若他想要知道台灣為什麼會變成難以稱為國家的原因呢?我們是否可以說得出來、說的清楚呢?假設台灣人自己都不瞭解台灣了,那就沒有人會了解台灣了!

4產業:
早期台灣的產業以代工、降低成本為主,從農業過渡到工業以「家庭即工廠」這樣的口號,台灣從此進入了工業時期,台灣目前已經經過了一次產業轉型,接下來產業能否有機會能夠被替代,是否能夠轉型成功?將必須先將台灣有特色的地方先發展出來,也才能去談轉型的可能。

其中目前,台灣預見的現況是:台灣的人才這樣的便宜22K,我們都降低成本了,為什麼還是賣不出去?為什麼其他國家還是不來台灣徵求人才?這當中的問題是什麼,勢必要分析出來並找到一個解決因應的方式,倘若沒有解決這樣的問題,台灣的年輕人就是面對兩頭(教育、產業)的壓縮。

而台灣的年輕人,就是決定我們國家的未來的棟樑呀,面對教育,我們怎能不謹慎?

而面對民生所繫的「產業」問題,也是當之務急,並非透過快速增產的資本主義就可以解決的了,而是該找出符合台灣自己的特色!精細的訂定符合台灣的國家產業政策。

5媒體:
過去的媒體的數量少,卻有不一樣的視野,今日的媒體看似數量多,轉來轉去卻都是單一的報導(並非多元化),而在媒體的越發有限單一的報導之下,大家看電視的時間越發減少,也降低了收視率,靠著收視率維生的媒體變成「賣廣告」賺錢,在這樣的發展之下,節目廣告化,廣告商成了媒體的衣食父母,假設某廣告商發生了問題,大家卻不敢爆料說出真相,對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說,這並非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呀。

演變到後來,執政者相當擅長使用媒體,媒體的主要對口對象為台灣大部分的農村人口,大家沒事就開著電視觀看,廣告不斷播放,單一觀點的新聞重複述說,就像是一個洗腦的機器一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農村的人們,最信任的就是我們那萬能的政府,所以假設年輕人說出「拆政府」這樣的字眼,在農村是會被相信政府的長輩們叨念的...。


假設我們不願意去接受這樣的結果,想要抗爭、微革命的表達我們的訴求,那麼國城老師給了幾點建議:

訴求明確,最好這些訴求都能夠考察,比如說,修法,希望修到什麼樣的程度,而非只是籠統地說【修法】,那麼政府官員也不知道究竟我們要修法修到什麼樣的程度比較符合我們的期待。
成功前提,要有決裂的準備、籌碼。假設知道要決裂了,千萬別因為害怕決裂後的痛苦,而犧牲了暫時的不決裂,要是不決裂、不談判,那麼就沒有改變、更進步、更好的可能。
要有給壓力的能力。妳不怎麼樣,我就不怎麼樣。這完全是來自於談判的技巧能力。
一個抗爭、微革命總有他的訴求、目的,為了目的一定要OOO

後來的年輕人如何自處

國城老師預言,未來的十年之後,台灣人就像吉普賽人一樣漂流在世界各地。而對台灣來說最關鍵的2006年、2008年,這兩個對台灣來說最重要抉擇的兩個關鍵點,台灣人都自己錯失了,外國人將會以我們的選擇來看待,噢~原來你們台灣人是這樣選擇的呀?然後用我們選擇的結果的方式來對待我們,但可笑的是,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的選擇最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利出一孔】的台灣,對於整堂課聽下來相當震撼的我們,國城老師有幾個建議:
練身體,積病難醫(以後的健保可能不像一代健保這樣的好了,即將面對醫療體系的崩盤,而台灣人以後也有可能如吉普賽人一樣到處漂流,這樣的漂流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開頭腦(換腦),學會反思的習慣,並且學會自己做選擇,自己做決定。(其中有四種人的思考習慣,a不思考。b思考的方式是錯誤的(常使用【套套邏輯】的思考方式,比如A就這樣做的,為什麼你不能這樣做?之類的思考習慣)。c會思考,但很少思考。d會思考,但沒有照思考去行動。)

其中有一個反思的思考方法:PQRST
P:略讀
Q:問題
R:Read
S: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T:test

多關心公共事務:這可以保命,先看見危險的地方,趨吉避凶。

監督/了解/關心/抗爭(江澤民有一名言:動亂撲滅在萌芽的階段)

而我也有給我自己的建議,就是我的英文要乖乖地練好,別偷懶不練,台灣必須要透過國際的方式有更多曝光的機會,而這每一次的曝光都可以去看見台灣在世界的位置,所以語言對台灣的人民來說勢必是要有的一個基本能力,而透過語言的表達,我們才能將自己(台灣)表達得得更好。

如何檢討

面對諸多的政策,要更好的方式唯有檢討,紮實的檢討,也才有更好的發展:
1、有什麼是該做的卻沒有做的
2、有什麼是有做可以做得更好的
3、有什麼是錯的

我想這樣的方式的檢討是相當紮實的,這不管對於小至自己的人生,工作,創業,大致整個政策的推動、執行等,都是一個很棒的檢討方式。

對自己來說,我常常龜毛於「有什麼我是有做的可以做得更好的」,我卻很少去想過,自己究竟哪裡沒有做,哪裡錯,也因此很少去想怎麼可以去改善,甚至因此掉入做錯的低潮中,但也許我想聽了這樣多的台灣的困境的問題,也許我們都需要更堅強、勇敢的去與台灣一起走過民主的低谷。

過去也許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疼惜,他們是我們的天,而台灣這塊土地是我們的地,我們可以不愁任何的事情,過了快樂的日子,也許有些人可以選擇離開,但他的根還是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離不開的,離不開的同時,我們可以怎麼做讓台灣更好呢?

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然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需要一個健全的制度系統來運作(今日台灣的制度系統還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更好,比如後來的鄭文龍律師推動的理性的陪審團制度,這將可以讓司法對人民有一個理性的保障,而非在後來判定結果的一人法官身上/還有核能的公投計畫本身也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去公投的民眾就代表支持核能呢???);除此之外,也需要在野黨的理性、堅持為民著想的監督、把關,當然更重要的是民主社會需要公民時常的表達民意的加入,才能稱之為「民主社會」。

如何閱讀一本書

國城老師建議我們閱讀【打破神話】了解台灣的現狀,面對打算開讀書會的我們,國城老師也建議我們:
1 、問題
2、這本書當中哪裡最有興趣
3、這本書哪裡我不同意的部分
4、自己補充還有什麼沒有寫到

整堂課上下來很不過癮,但是在整理筆記的同時就覺得相當的吃力,而最終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反思】、【邏輯】的建立,假設我們自己的邏輯能力建立好,養成思考的習慣,長時間這樣下來,總會有鎮密的思考能力。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能力之後,面對那些看起來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看見那個輕巧的破綻(其實這才是我的重點吧?),才能表達屬於我們公民的想法,國家政府的制度、政策推廣也才能趨於過去我們不斷希冀的「安居樂業」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