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集集攔河堰的美麗與哀愁

文 / 陳佩芳


        冬季枯水期已過,春雨仍遲遲未下,五月中旬不到,集集攔河堰失去了往日的清幽波光,在象鼻山與獅頭山間湧入寬廣的沖積平原前,濁水溪被半腰攔截,這時乾裂的高灘地牧草青蔥,有民眾詢問可否於壩上放牧;然而彰、雲、投十萬頃稻田在乾渴中苦撐著,中部水稻正逐漸進入抽穗期,急需穩定的水源灌溉,旱象若持續,今年稻收將有減半之虞。



         整個台灣的農村幾乎為旱象所苦,因而廢耕補助、停六供四、分區輪灌等節水措施紛紛準備啟動。旱象本是台灣無法預測的天然災害之一,如今讓農業與工業水源爭奪戰更形白熱化。每年五、六月台灣進入霪雨霏霏的梅雨季節,但在這之前的半年是冬季的枯水期,最容易發生乾旱的時節。

         或許這是許多人心中的問號,台灣共有河川129水系,至2007年為止可記錄的防砂壩至少有2,855座,水庫109餘座,平均每一公里河川至少有一座河川橫斷結構物(防砂壩、固床工、堰堤和水庫等)或稱水壩,然而以今年五月為例,自年初以來降雨不足,春雨又延遲下,縱使上百的水系與水庫、眾多的灌溉圳渠,卻解不了稻田果園泥土乾涸的旱象。

        就台灣最長186公里的濁水溪來說,平均一至二公里就有一支流來匯,主支流達三千多條,流域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里,是地下水最豐富的流域。在水里,水里溪和濁水溪最長的支流陳有蘭溪來匯後,主流便向西蜿蜒流經集集鎮南岸,鹿谷清水溪和集集清水溝溪於林尾隘口附近匯流後,濁水溪也在此被人為截流,於2000年完成東南亞最大沉沙地,規模全國居冠全長352.5公尺的集集攔河堰。

        堰頂設有排洪閘門18座,排砂閘門4座,以及魚道1座。攔河堰的南岸、北岸各設有輸送水的聯絡渠道;南岸由集集往南行,到雲林西螺鎮為止,聯絡雲林水利會原有的灌溉系統,全長3.8公里,供應南投及雲林地區近六萬公頃農田灌溉用水,及林內淨水場所需之民生用水。為供應麥寮離島工業區用水,自林內再鋪設全長42公里的工業渠道和20公頃的尾水池。


圖片來源: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 (www.wracb.gov.tw)

        北岸輸水渠道則從集集向北,到彰化大成鄉為止,聯絡彰化水利會原有的灌溉系統,全長51公里,供應彰化灌區約四萬公頃農田,及南投名間八卦山高地旱作灌溉用水等。並利用名間附近的河道落差,設有一個小型電廠,使共同引水計畫增加了發電的功能。

        集集攔河堰興建完成後,著名的八堡圳、莿仔埤圳、濁幹線等大型灌溉圳路之取水口,因功能改變而走入歷史,也因此免除了雲彰投水利單位諸多苦惱;由於傳統圳道設備簡陋.每逢豪雨季或颱風季節過後,取水囗常被大水沖毀,各水利會必須負擔修復或移動取水囗的工程,以往這筆費用相當可觀。

       然而濁水溪水系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坡度達四十六分之一,洪峰時流量十分龐大,經常出現每秒一萬頓以上的洪水量,上游河流含沙量大,砂土沈積量亦高,河階、谷中谷、嵌入曲流、隆起沖積扇等地形顯著。滔滔濁水每年平均輸沙量達6,300萬公噸,淤積在攔河堰就達500萬公噸,約佔濁水溪總輸沙量的十二分之一,造成總蓄水量1,005萬公噸的攔河堰有效蓄水量減半。今年五月中旬,有效蓄水量約剩49萬公噸,僅佔總蓄水量的4.9%左右,迫使水資源管理中心必須展開疏濬作業。



        攔河堰因河床嚴重淤積使有效蓄水量下降,長期乾旱時便不足以應付用水的需求。儘管南、北岸進水口的取水量設計可以達到每秒160公噸,或到2019年時,工業渠道的最大流量可達每天86萬公噸,然而「水」又從何而來呢?實際的情況是,攔河堰五月十一日河床龜裂乾涸、水草叢生,為抗旱決定五月底前,每秒供應水量由之前的35噸減為30噸,六月一日起,若水荒問題未獲改善,將再縮減為25噸。

        彰、投、雲三縣十萬頃稻田的存活受到威脅,集集攔河堰入流量每秒只有1噸,彰化水利會僅分配到0.73噸,缺水率近67%,已達一級旱災。然而,因為雲林、彰化農田水利會與麥寮六輕主管單位工業局,簽訂了「集集攔河堰工業用水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在二至五月的枯水期,離島工業區每天最高可以調撥36.75萬噸的農業用水。從2002年到2007年,麥寮六輕平均每年調撥農業用水6,300萬噸,相當於每日約18萬噸。

        距離莿仔埤圳圳頭約二、三百公尺的農田,水圳的水到這裡已流乾,自麥寮六輕設廠後,水圳沒水的時間,比以前更嚴重。農民反應,去年七月工廠爆炸引起大火停工以後,水就每週來六天,水圳等於來六天停一至二天;但今年又恢復以前來兩天停六天的情況。諷刺的是,花了3265千萬元興建的集集攔河堰,水利署宣稱能避免農民在枯水期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然而在2000年攔河堰完工之後,這裡的農民反而更頻繁地使用抽水井;大約到2006年左右,原本的井便已抽不出水。

        濁水溪下游的水源均已被集集攔河堰攔截,河床乾枯成為常態,攔河堰截流地面水,造成的地下水層下降,以前農民抽取地下水只要用一般馬達,挖10公尺就已足夠;但是現在都必須用沉水馬達,深度要打到4050公尺。也就是說,八年來,地下水位下降了至少40公尺以上,而且情況還在惡化中。

        沿岸自古知名的八堡圳等15條以上傳統灌溉圳道,自濁水溪水引水灌溉的使用權已被剝奪,如今卻也抽不到地下水,以往氣勢磅礡的濁水溪,如今十公里處處龜裂、裸露。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的枯水期,當強勁的東北季風隨著河床一路吹襲,漫天沙塵便席捲兩岸沖積平原的稻田農舍,居民往往自嘲是「呷飯配沙」、「目睭會吐沙」,甚至風沙襲擊農田造成作物的損毀。

        依原《水利法》,水資源的運用順序最優先供給「家用及公共使用」,其次為「農業用水」,第三順位是「水力用水」,最後才是「工業用水」,但多年來政府並未「依法行政」,爾後為使調撥農業用水名正言順,《水利法》增補了「例外」,規定:「前項順序,主管機關對於某一水道,或政府劃定之工業區,得酌量實際情形,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變更之。」

        有了這「例外」作為後盾,彰化農田水利會,目前正代為發包一個預算都還沒有通過的23億工程,名為「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二林基地)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沿著彰化縣溪州鄉最重要、百年歷史的莿仔埤圳的水源頭,開挖堤岸道路埋設24.5公里的輸水專管,穿越溪州、埤頭兩鄉鎮,配置深達5、廣達數10公頃的水泥沈沙池的越域引水計畫,預計從已經嚴重缺水的集集攔河堰,每日再抽出3萬噸水賣給國光石化 (因民眾反對已確定不在彰化設廠),6.65萬噸水賣給中科四期。23億工程費由人民納稅錢支應,而彰化農田水利會把灌溉的水以每噸3.3元的賤價賣給中科,成為農田水利會的收入。

        台灣不顧一切發展工業,遇缺水即休耕補助,為確保工業「穩定供水」而輕率地放棄農業,長期如此,造成許多農地荒廢,農村人口外移、農村文化消失,和招致農耕技術斷層。自人民納稅錢而得的龐大預算,設置工業區,再以廉價成本與人民爭水,破壞人民生存的環境與生態,這中間到底是誰獲得了好處?這樣的經濟成長政策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姑且不論不公不義的水資源配置問題,回到生存的基本面,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在新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提出警訊,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2%,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而過去三年來,全球糧食作物價格平均上漲83%,小麥價格更飆漲181%,米價漲幅達75%,世界糧食儲備日益減少,目前已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別忘了在石油危機的七○年代,當全球經濟衰退時,仰賴出口的台灣因豐饒的農業與勤奮的農民,幫助我們撐過了艱困的時期。

        日本已意識到糧食問題將威脅到世界經濟成長,已將糧食自給率從40%提高到45%,台灣卻反其道而行,為發展工業而踐踏農業,蹂躪生態。如果這一切訊息仍然無法引起台灣民眾的關注,那麼我們將註定讓資本家、地方派系聯合壟斷農業生產命脈──水源,將台灣島上大多數民眾的生命財產與子孫幸福置於風險中。
        
        攔河堰的美令人五味雜陳,一邊是鬱鬱蒼蒼的湖光山色,綺麗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另一邊則是死氣沉沉、嶙峋不整的裸露河床,被稱作大峽谷。這人為劫水造成的奇異景象,人們的解釋是:集集攔河堰截了水,也攔了沙,它把大石頭、小石頭、泥沙統統都攔起來了,大河被攔截了94%的水後,涓涓尾水少了石頭泥沙的緩衝,水流流速加快,一直往河床中間下切,兩岸的岩石壁便因此裸露,形成大峽谷的景觀。


       
        真的是大峽谷嗎?還是只是個滿目瘡痍、寸草難生的乾涸河床。


 註: 若需轉載,請來信聯絡至just.in.sense@gmail.com,謝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