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開始了解林爽文的契機】

好像從來沒有說過為什麼以「林爽文」來做創作喔?
凱惠過去就讀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學校老師的訓練就是先做調查(質性、田野)、研究之後,再以此來做創作。

希望能夠留在集集,並以家鄉「集集」作為研究議題的凱惠在2008年至畢業為止,長期往返集集--高雄,雖後來因故沒有以此完成碩論,但卻意外的殺出另外一條線 ‪#‎林爽文‬

從「集集」到「林爽文」的脈絡是這樣的:
當時有一個疑惑為什麼我們年輕人不返鄉?
是因為我們對於地方沒有認同感嗎?
為什麼沒有認同感呢?

當時自己種種的推論因為我們不了解地方的故事,所以我們跟地方疏離、離家鄉越來越遠,甚至是失去自我的認同,我們忘了自己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人。

為避免我們年輕的一代往【集體失憶】這一個這樣的憂慮、結果走去,為了解決這樣的疑惑、問題,加上家鄉有一座廟宇的由來與林爽文有關,為了要了解

林爽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究竟有沒有經過集集呢?
這一座廟是不是跟林爽文有觀呢?

就開始了研究林爽文這樣一個走到現在還沒走完的坑。
從2008年到研究所畢業之後,凱惠還走在創作的路上。
‪#‎創新的來源‬
‪#‎新的知識‬
----
回歸到原始討論的核心,對於「創業」這個字眼,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抱著美好的想像與憧憬,因為那燦爛的成功光環總是如此的誘人,卻也因此讓我們容易輕忽了背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與努力,俗話說的好:「人們通常都只看到流氓吃肉,而沒看到流氓被揍。」
然而,「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 的培養,卻不一定要去「創業」。無論是創 small business 或是 startup,一個可持續經營的營利組織之存在,必然是為了完成社會中某些特定的任務而生,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當中,嵌入成社會的一部分;同樣的事情, 在家庭、在社會、或是大企業裡面也都同樣的在發生,只是我們往往是以個人或是內部團隊的方式嵌入在這些社會圈當中。「創業」這個行動應該可以說是作為對一 個問題持續探索所作出的回應方式之一,而在採取這樣的行動之前,或許應該花點時間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創業」畢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該被視為目的, 真正最終應該要回答的問題,還是:「我所為何來?」
http://ppt.cc/Zsr2x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