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鐵人28號-白晝的殘月」


「鐵人28號」是1959年(民國48年)所繪製的,
算算年代,此時恰逢日本戰敗,國民政府剛來台灣的時候,
那時候真的是什麼都很辛苦的年代,
記得我爸說他那時候靠吃番薯果腹、當一個牧牛童賺錢的日子,
而我的爺爺出日在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
日語說的比北京話(也就是現在的台灣普遍的國語)還來的溜,
其實在看這一部動畫片之前,
我完全無法確切地去了解關於世代在不同國家的治理下,會有什麼樣的文化隔閡......。

看完了之後,我才知道那一種換了不同的國家來治理地方對一個人來說,
會有什麼樣的衝突與斷裂,也似乎可以稍稍地體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的心境。



圖片來源:

《科幻麻瓜超百科》之〈科幻名作解析Lesson Seven:超勇者鐵人戰士無敵金剛蓋特28號〉


回到「鐵人28號」,它經過多次的改編,原本以為它只是日本人愛機器人所創作出來的動畫片。

看到它多次的改編後的結果,好像可以感受到日本人喜愛機器人的英雄主義的感覺......

但看完之後,在長期接收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訊息的我來說,衝擊特別的大。

那是一個開關被打開的感覺。




關西‧神戶] Day 5-3 若松公園鐵人28號(圖片來源: http://blog.xuite.net/morpheusyk/940705/29396742)



鐵人2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ile:Wakamatsu Park Nagata-ku Kobe01s3.jpg
鐵人28號像、神戸市
《鐵人28號》(鉄人28号)是橫山光輝1958年出版的同名漫畫作品,後來於1959年製作廣播劇,1960年後陸續有拍攝真人特攝版、動畫及真人版電影的日本機器人科幻作品,動畫版則是日本動畫史上的首部巨大機器人動畫。









動畫有四個版本,包括:
1963年的黑白版本
1980年的《鐵超人(太陽使者 鐵人28號)》
1992年的《超電動機械人 鐵人28FX
2004年的復古風重拍彩色版本,獲選為2004年第八回日本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推薦的作品。
2005年,日本松竹電影公司製作了電影《鐵人28號》。
2007331日,由2004年動畫版導演今川泰宏所執導的新版動畫電影《鐵人28 白晝的殘月》於日本上映。
[編輯]最新漫畫版本

2006年,《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和《偵探學園Q》的作者佐藤文也再畫新版鐵人28號,名為《鐵人奪還作戰》,在日本講談社的《Magazine Special》連載。
[編輯]故事概要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為了解決日本軍士兵不足的問題,軍部要求金田博士和敷島博士製作可以讓日本軍起死回生的秘密兵器,巨大機器人「鐵人28號」。
但是機器人完成後,戰爭卻結束了。於是「鐵人28號」又被鎖起來。後來金田博士的兒子,金田正太郎得到28號的無線操控器,而展開了故事。

這一部動畫片背後還有更讓人感到詫異的「文化斷裂」,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身為戰敗國,它付出了很多的代價,
美國朝著廣島丟下了兩顆原子彈,讓後來的廣島人們不僅在身體、心靈上都遭受折磨,
而日本的經濟更因為追求戰爭勝利的過程而被拖垮了,
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們積極地想要復興日本的經濟,
這與戰爭之前的追求勝利的過程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那些不管錯過關鍵點時刻歸來的軍人們來說也好,
或是直接看到整件事情發生的人來說,都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去經歷調整與恢復;
整部片也重複強調了「破壞與修復......」,這對戰後變成廢墟急欲重建的日本來說,不知怎地我聽起來特別的刺耳。

破壞的究竟是什麼?
而重建的又是什麼?

此片的兩個主角「金田正太郎」,一為金田博士的親定訓練操作會保護日本的安全、並具有攻擊力的鐵人,他是「金田正太郎」,他是金田博士與殘月女士生下卻不能公諸於世,因此被視為「養子」,他也是飛行特種部隊的一員,後來因故在南洋失蹤十年,被視為在外地喪生,後來返回日本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父親與母親的身分,但同時也錯過了日本戰後的關鍵的經濟十年。

另一金田博士的兒子少年偵探被金田博士的遺言要負責遙控與擁有鐵人,維持日本的正義與和平,但對於製造鐵人的過程與原因絲毫不知情,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會帶著「鐵人28號」去解決事件,但因為戰爭過程中父親製造具有謎樣的「廢墟彈」的身分而有著不一樣的關注。

而這些在大哥 正太郎返國之後,事件開始有了變化,過了十年後的日本,一切與戰爭前不一樣了,講求民主、自由、重建,這讓被訓練戰爭而具有攻擊性的大哥正太郎都無法適應,他操控的鐵人是具有攻擊性的,以前他的生活都是為了「戰爭」而有意義的,過了十年後,意義不是「戰爭」,那他的意義呢?

他的意義,就是鐵人存在的意義,
可是金田博士的過世,讓鐵人留給了合理繼承的小兒子 正太郎,
如今,鐵人的意義也不屬於他。

無法擁有鐵人,他對不一樣的日本產生了憤怒,
因追求經濟成長而變得會欺騙人的日本人,
為了要快速恢復資本體系而發展房地產,大量摧毀那些日建平房,
種種讓他產生了衝擊。(那些摧毀究竟是重建,還是合理的破壞呢?)

這裡是我想要去說的,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所有的國家都面臨復興,政權的更迭,每個人奮鬥的目標也不再相同,
可是當人生目標不同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讓「生命」更有意義呢?
「鐵人28號」中大正太郎後來遇到了飛行特種部隊中的戰友,
他說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讓他的生命更有意義罷了,
他販賣那些戰爭後留下的炸彈、武器,然後去救那些留在日本的西伯利亞的軍人們,
在戰爭活下來後,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但是正太郎呢?

正太郎的那些悲傷憤怒覺得廢墟很美的心境讓我想到台灣,
從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活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那些先行者們,
這些先行者面臨了日本殖民的政權,國民政府的來臨,
從在地的「漢語(閩南語)」、「日語」、「北京話」,
以及不同文化的治理,
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跟正太郎一樣憤怒?
還是跟現在的農村長輩默默安靜地接受?

但是我聽著爺爺奶奶輩唱著日本歌謠的時候,
儘管我聽不懂,但不知為何,我看到了自在。

而這些不知怎地,我在看到正太郎的憤怒與悲傷的廢墟的美之後,
我像是看到了那些不知道怎麼與戰後出生的我相處的爺爺奶奶外婆輩的靜默的緣由。
意識到這些真讓人會不知名地掉淚,
為著大時代的更迭而感到失落正太郎的廢墟式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