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文化履歷認證」的謬思


        產銷履歷認證系統是一種生產安全與銷售責任的風險管制體系,整個產銷過程均可以經由公開化管道取得,對消費者來說是相當有保障的作法但是認證過程費用驚人。
http://taft.coa.gov.tw/ct.asp?xItem=4&CtNode=206&role=A

        然而「文化履歷認證」倒是頭一遭聽說。若少了履歷二字,「文化認證」國內有兩個範例可以參考:

1. 客家飲食文化認證
    2003年,苗栗縣政府擬定客家飲食文化推廣計畫,分別獲行政院農委會、客委會補助800萬元及200萬元經費,縣府並投入700萬元經費,有系統的整理客家人的飲食形式及特色,包括材料、烹煮方式及食具等,並予以認證及推廣,讓外地遊客到苗栗可以吃到道地的客家美食。

    客家飲食文化認證執行10年的執行成果如何?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學系,陳美慧的2012研究論文「客家飲食文化之推廣行銷探討─以『苗栗縣客家料理風味餐廳認證』為例」,其結論與建議中窺見端倪:
http://foodconference2012.fcdc.org.tw/userfiles/file/8-1(%E9%99%B3%E7%BE%8E%E6%85%A7)339-356.pdf

    「客家美食從食材到烹調法都可窺見早期客家族人生活的軌跡,客家美食反映的不是單純的「口味偏好」,而是實際與生態環境互動的生活史,因此使得客家美食的推廣在一片美食風潮中更具自身的特殊意義,客家美食體驗尤其具有充分的理由作為客家文化體驗的代表。」

    「然而,傳統鄉土料理其獨特風味往往源自特殊食材、調味佐料或製作方式,……因生活環境的因素,客家料理大量應用醃漬或乾燥的非生鮮材料,商家的認證招牌菜餚,許多都用到醃漬加工物料,在食材用料的選購,得多一層控管機制,才能確保供膳的安全保障。」

    「執行了十年的美食認證,已經成功為苗栗客家美食塑造形象、建立口碑,接下來的課題在於如何維持新鮮感。目前的客家美食認證,採取的是由業者提出認證申請,學者專家針對口味、衛生安全等項目進行評審後給予認證的方式,在菜色上,以餐廳業者由自家現有供應菜色中自行提報為主。」

    「未來可借鏡奈良美食所採取的方式,公開徵件評選掌握客家特色的創作料理,或邀集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發。學習奈良美食的行銷方式,每年提出一套可向媒體展示宣傳的菜色,不僅能增加曝光率,也能提高民眾再訪嘗鮮的動機。」

2. 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

        2005年,當時許多非台灣原住民的手工製品以大量、低價方式,侵奪原住民文化產業市場,使原住民藝術逐漸喪失了傳統優勢,當年還是台北市長的馬總統,授旗給廖昭昌顧問擔任「推動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標章」計畫主持人,希望藉這項認證標章,保障原住民手工製品的權益。

    廖顧問認為:「台灣原住民族的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技藝傳承,一方面源於原住民本有的藝術天份,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族民生長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長期接觸風土媒材,使其比一般人更具備運用自然材質創作的能力。如泰雅族的織繡、珠工、製陶、編籃;又如排灣族的石雕、木雕、竹雕、刺繡、竹編;又如魯凱族的貼飾、竹編;賽夏族與阿美族的木雕、皮雕、製陶….等等各族均有豐沛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多年來政府鼓勵原住民培育民族手工藝人才下,這幾年原住民的手工藝師,紛紛走向精緻品與藝術品方向發展。」

    廖顧問率領公司顧問團隊,包括技術管理專家、律師、會計師、日本產業學者等人參與計畫,他期盼三十年後,會因為這個規劃、試辦、修正、輔導與推動,讓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產業經營環境改善,從而提升台灣文化水平,那麼此一認證標章的意義,將成為身為顧問師們一生引以為傲的事業。

        過去九年,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剛開始委託民間標購進行,但效果不彰,後來由半官方的台灣創意中心負責執行,目前聯絡窗口改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或台北市文化局第一科。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reativity/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List&subMenuId=710502&siteId=MTEx

    以上的兩個範例,對於集集鎮即將要以18個月、經費500萬元所執行的101年度地方產業發展基金-「文化深植‧產業升級」集集鐵道、綠色、人文休憩產業推動補助計畫應具有參考價值。該計畫輔導內容有四大項、18條工作項目,「產業升級輔導」大項中有一條工作內容是「文化履歷推廣與認證」,執行目標是:制定文化履歷認證辦法並加以推動及推廣,完成至少10家以上的文化履歷認證,目前執行期間只剩下15個月。

對於上述的「文化履歷認證」提出幾項合理的疑問:
1.         對集集鎮來說,「文化履歷認證」的目的是什麼?文化履歷的定義是什麼?
2.         哪些產業需要「文化履歷認證」?
        目前受補助(輔導)被遴選的23家業者業分別如下,誰需要「文化」履歷認證?
    食宿產業
民宿(6
地方特色美食(香蕉蛋捲、火車票餅、香蕉冰淇淋、香蕉酵素、梅莊)(5
農特產(1)蔬果產銷相關協會組織(2
餐廳(2)冰店(1)、麵包店(1
雜貨店(1
    休憩產業:自由車行(1)木材行(1
    歷史人文產業0
    窯藝文化產業
窯業(1
文創(1
個人國畫工作室(1

3.          是否只適用於被遴選成為「集集鐵道、綠色、人文休閒產業聯盟」的23位業者?
    註:23位業者成為聯盟成員後,被規範其權利與義務,其中參與「文化履歷推廣」工作項目的業者,被規定須協助該計畫進行業者店家特色商品介紹。
4.          消費者是否需要「文化履歷認證」?
5.          是否邀請專家學者參與研究,制定評比標準、認證作業流程與審查制度?    

        期待「文化履歷認證」不只是一張貼紙、一個招牌,經由一個並非嚴謹的程序,用來凸顯某些形象,提昇銷售業績或其他目的等等,若是如此,不僅無法真正能做到「文化深值、產業升級」有助於地方發展,反而帶來負面的影響。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