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藝術的態度。


文 / 陳佩芳                                                                                                          







這一陣子,很欣喜地一點點、一滴滴地,發現了關於「藝術」的魂魄。

記得七月份在舊金山看了畢卡索一百五十幅作品展覽後,內心感動和興奮不已,因為「懂」了畢卡索。

我看到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如何經由不斷練習、精細觀察,
並沒有把所處的世界,眼睛看到的視為理所當然,
反而嘗試著從自己的位置和視線,努力地解構、剪影、分色、重組,
藉由作品呈現了他所認識的真實的世界。

神遊於這一百五十幅作品,有時候感動、有時候莞爾,更深的是體悟到:身為一個藝術家應該要具備的基本的認真與努力
                                                                     *        *        *
在美國待了一個月,九月份回來後,便匆忙參加陶博館的「國際陶瓷設計工作坊」,總共十二天,由芬蘭設計大師 Tapio Yli-Viikari(塔皮歐.耶里.維卡利)  教授講授。

研習營打開了我們對於「線條」「曲線」敏銳的知覺,因而具備從「設計」最核心的起點「線條」,來理解賞析各式良莠不齊的設計作品的能力。

但最重要的學習是Tapio老師在教學中,所表現的精確嚴謹的態度,無論是石膏比例、注漿觀察,或是作品的完成過程,不僅取其中精華傳授,同時兼顧設計流程的完整性。TAPIO教學態度輕鬆卻是毫釐必較,讓我見識到科學精神的精確性,這是我們一直在創作過程中所欠缺的。

研習營結束後,突然為自己過去的創作態度,感到羞慚。
*        *        *
接著,我們參加了10/2在台中市國美館的2011亞洲藝術與策展論壇」,這是「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覽期間所舉辦兩天活動中的其中一場,「策展論壇」邀請來自日本、韓國、中亞(阿富汗)、印度等國的策展人及學者,共同對亞洲藝術現狀進行研究交流與討論。

韓國策展人表現了對西方藝術水準的服膺,只想一昧學習。

菲律賓與阿富汗策展人對於國族的認同,做了許多努力,他們認為藝術創作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對土地深刻的感情,回頭尋溯被帝國殖民前,屬於區域獨特的人文,那是藝術家的根和原創的養分。

印度策展人則宣傳赤道雙年展,探討同樣被殖民過的印度、印尼,在當代錯綜複雜的政治暴力與宗教影響下所湧現的的藝術創作趨勢。

日本是唯一沒有被殖民、反而是二次大戰的侵略國,也是唯一在台上的男性策展人。然而他所談論的內容卻是其中最具啟發性,這是很諷刺的事情。但更諷刺的是,他所講述日本六o與七o年代藝術家較前衛的原創性,剛好有機會在大阪世博會大放異彩,那些多媒材創作、或行動藝術、反傳統、環境藝術,反美術館制度等等的概念或創作作品,近年在台灣還不斷被複製與被看見。台灣,讓人感覺到一直在追隨和追趕,一個奉行資本和消費主義、缺乏深刻反省能力的國家。

相形之下,國內策展人對議題反省能力與涉獵的深度均不足。參與論壇的台上講者,他們的理念、價值觀、專業素養和對議題的深入或掌控能力,台下看的一清二楚,尤其在國際型的研討會,國家與個人的關係無從遁藏。

這一整天的刺激,深深體悟所謂的藝術,不再是生活於俗事外的浪漫或喃喃自語,從事藝術創作者,必須要認真生活,好好生活,從生活中獲得養分,才能創作深刻的作品。
*        *        *
上個星期,我們花了三天的時間、跑了四個展館,觀看台北市正舉辦得如火如荼的世界設計展花時間很長,但收穫不大。

法國館的作品,線條簡潔有力,順媒材特性所做的設計令人激賞。法蘭瓷令人驚豔,運用在壁面、玄關裝飾、茶几、沙發、櫥櫃等,異國風采,美不勝收。具有色調層次的琉璃作品,讓人看到生命的迴旋舞步,相較下其他的作品徒具形態,像失去靈魂的空殼子。

倫敦設計展,展出形式深具參考性。想起集集曾展出一照片、一故事,或耆老講古等等,這樣的形式讓能量無法凝聚。倫敦設計展以時間為軸線,海報沿著牆面展出每一年影響倫敦設計史的大事,同一區塊以中英文說明當年度倫敦設計的趨勢和文化事件,每隔數年,便有一段影像採訪,由設計界具代表人物,不盡然是英國人,談論他們所認識的倫敦,和那幾年倫敦發生的事情。甚至也展出一些大型海報、或當代衣飾或用品。

或許,我們從報章媒體或歷史書上認識了倫敦,對它有些刻板的印象,但絕對不如聽聽由當地生活的人們,如何看待他門生長和工作的環境,對倫敦,我因此有了新的看法。

同一時間參觀了許多不同地點的展館,認知到「策展功力」是有差的,期待台灣能培育出更多更好、更有sense而且認真的策展人。
*        *        *
董陽孜老師的「妙法自然」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讓我回到對線條的理解。

如果Tapio芬蘭老師教了我們線條與情緒、大自然曲線有關,那麼董陽孜老師的書法,教會了我線條之於心靈的力道。

豎筆的犀利、破壞,加了一個勾,便緩和了這攻勢,具有調和、復甦之感;橫畫是平衡的能力,若穩定拉長,收尾停頓上跳,則有一種沉穩明快的節奏,令人心安和悅;圓,溫柔婉約、沒有尖銳的菱角,多元而動態等等,當然筆鋒筆勢更是給予了線條靈魂,表現書法本身的個性。

西方和東方對於線條的運用,到底有何差異?Tapio移動線條,可以形成一個有形的平面或立體的造型,以此設計不同樣貌的商品,而此一線條決定了整個設計的風格與品味;東方的線條用在書法上,書法就是一個具有精神意識的作品,呈現作者的修為,靈性狀態,因此,修為決定了作品的境界,而線條只是一個媒介!

而東、西方之於線條的格局,到底運用在陶瓷創作上,具有何種意義?是否還有更新的意義,這很值得深思。
*        *        *
最終,我將藝術理解為:

藝術,是一位藝術家認真生活後,向外傳達對世界的理解和呈現個人生命狀態的作品;而創作,是一個動詞,是完成作品的過程,好的創作應該要有好的生活態度和好的修為。

1 則留言:

來「也品(just in sense)」,找feel。 提到...

對於藝術,怎能模稜兩可、似是而非,得過且過,喃喃自語?